我国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时期,货币发行的锚定物就是全社会的商品物资,计划经济物资短缺,一切都在计划中,货币需求较小,也好控制。1979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体制开始逐渐松动,中国经济内部的活力开始逐渐增强,货币在经济体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整个社会的人民币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那时候感觉货币发行基本上没有什么有效的锚定物。1979年底,广义的人民币供应量为1555亿元,1980年增加到1933亿元,增长率高达24%,此后的连续三年人民币的供应基本都保持着20%以上的货币供应增长速度。然后引发了1984年的通货膨胀,然后是1987年的通货膨胀,持续两年。然后在1993年-1995年再度经历一场严重的通货膨胀,官方统计的CPI就达到24.1%,物价翻倍随处可见。
1995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我国开始借鉴其他外向型经济邻国的经验,货币发行锚定在美元上。当人民币与美元挂钩之后,1994年当年我国通过外汇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就占到当年基础货币净投放(储备货币增量)的比重大幅上升到了达到75.5%,而在这之前,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净投放的比重一直在10%左右。到了2007年以后,再贴现和再贷款占同期基础货币的比率已经降至20%以下,而2009年外汇资产占基础货币的比率却达到121.8%的历史高点——这正是中国基础货币之前急速扩张的源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