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手是怎么起步的?让我想想啊。
早年,当然是有写作兴趣。小学时,做过语文老师的父亲督促写日记练笔,也帮我改过几次作文。有次教委还专门来了个老师,指着我的作文考问我,后来才知道,那是想看看那作文是否真的出自我手。中学时,其他科都学得一般,特别是数理化差得很,但作文写得不错,也觉得写作文挺有意思。高考没有考上大学,然后去复读。复读了三个月左右就离开了。据复读的同学说,我走之后语文老师还表示遗憾,说那谁谁谁,作文还是写的不错呢。这一晃就是好多年过去了。
上世纪90年代,几经曲折终于到镇江上学,继续发挥写作特长比如广播稿啥的,得到老师口头好评。应该是1997年,学校请了镇江一个作家来讲座,老师派我去听。那位作家应该姓李,好象叫李广厚——有兴趣的事情就是记得牢啊。老李同志教我们怎么给报社投稿,讲得很细,对我最有启蒙作用的几条:
一是先研究版面、栏目,看报纸需要什么样的稿子。二是从短文短诗写起,捡自己趁手的就行,先打开局面,再写长文。三是注意时令、形势等等,对应选题下手。四是主题的确定、标题的凝练很重要。五是不要觉得那些读者来信、讨论发言啥的不算文章不屑一顾,刚起步时那都可以练笔。六是他还讲到很多细节,比如投稿时先把自己名字写到最后,加个括弧,编辑觉得能发自然会把你名字挪前面去;比如文首最好标上,想投哪个栏目的名称,方便编辑选稿。
那还是没有电子邮箱的年代,还得手写投稿啊,很麻烦。若是想修改,尤其麻烦。但我当时就是按照老李同志这几条,认认真真开始写起来。记得那天听课,还有个同学跟李作家聊天,说自己有时候写稿投稿,报社不用,就跑过去跟编辑当面请教要怎么改。我暗自佩服,心里想,我是没那个胆量的。一直到现在,真还没跟编辑老师们直接打过交道。偶尔,也是被动,可能也是自己性格内向。
之后我就按照老李所教的,观察《镇江日报》。发现它经常发些短章、短诗,很短很短,就先瞄准这些玩意儿试试,争取突破。至今还记得,那年香港回归嘛,老看新闻,年轻人嘛也很感慨,于是琢磨写了一首十行小诗,连上课也在草稿本上写写划划,取了个标题《静夜思》。然后不久,居然发表了,应该是回归之后几天发表的,1997年7月。
发了第一篇,就有了兴趣。那年下半年,接着写小诗,发了若干篇。还有“百字拼盘”之类的断章,若干篇,不算文章的那种,类似心灵感悟。当然那都是很幼稚很初级的东西,现在都已经不忍相看。但新手终归是要经过这么一个过程的。
好家伙,为了弄个原创,弄个创作者申请,这都整成回忆录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9040351/c8884164ba859cae.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