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不一定话多,但一定要善于洞察,善于精准捕捉并解决问题。
还是那位退社团的女孩,我今天见到了她。很文静,班主任老师担心她害怕,特地陪着孩子来,走的时候,还不放心,问是否要接她,孩子说不用。
我们的聊天从父母与她的对话开始,昨天晚上孩子没有见到父亲,因为父亲在外出差。母亲是7点过见到的,母亲表扬了她的勇于自己解决问题的行为,并支持她的决定。但母亲并没有与孩子进行更深入的谈话。孩子也觉得没有必要,因为她的问题解决了。
可在接下来的追问当中,我的担忧并没有减少,而是增加了。
孩子谈到,父母有时也会问她,是否有事需要跟他们讲,但她很少说。她觉得即使给父母说了,可能他们会觉得XX,(孩子表达不是很清楚,我理解的意思大致是说父母会站在道德的高点吧)。孩子说,可能从小养成的习惯吧,觉得遇到事,怕给别人添麻烦,所以当别人把她的画弄坏了时,她没有找老师或同学,而是自己悄悄地舔舐伤口。
我追问,那孩子们叫你外号时,你是不是也觉得是这样呢?孩子告诉我最开始她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好,后来在她穿着表演服装时,他们叫就有些怪声怪气的,她就有些不舒服了。我说,那班上同学给你起外号吗?你有同样的感觉吗?她说,没有啊,她自己还挺喜欢大家给起的外号呢,觉得自己的外号因为生活中都在用,就像自己特别有用一样。
这个话题,我们聊了聊可以怎样应对会更好些。
我接着问她,退出了这个社团,你是否愿意参加其余的社团呢?她说,不愿意。首先是不了解还有什么社团,而且一般名额可能满了,不想麻烦。更重要的原因是,她觉得回家会更安全舒服,又特别强调,是指在自己的房间内。她说,她在房间内看书,如果觉得特别有趣,会站起来表演。但在学校不行,似乎从上小学开始,就觉得在学校一定要特别乖,觉得别人都可能在看着。孩子还用了一个比喻:就像有铁链把自己拴着一样。
听到这里,我的心都纠结成麻花了。
我开导她,在学校也可以更安全舒服的。在学校看书,我们坐着的时候更多,这是我们养成的礼仪、修养,不是因为他人的眼光。当你看着很有趣的情节时,可以在下课的时候,跟好朋友一起,找一个比较安静的角落去表演呀。
孩子说,她经常在学校看书,会在脑袋里演绎很多个戏剧,很有意思。但她表示,她不太愿意与别人一起,更喜欢自己一个人。而且自己很喜欢那种较暗的角落。(我又担心了)
我说,我们还是要尝试着表达与交往。
孩子说,自己在班上特别安静,很少说话。但班上的孩子有微信群,她是群里的积极分子,话特别多。大家都觉得她就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一样,她自己也觉得是这样的。
我问孩子,你觉得累吗?
孩子说,是有点累。
我说,可以尝试着融合一下吧。我问她,在班上是否参加过竞选或演讲什么的?她说有,但并不多。主要觉得,选不上吧挺尴尬的,担心同学们下来议论。
就这个话题,我聊了聊自己是怎么做事,怎么看待他人眼光的。
在孩子离开后,我请班主任过来,将知道的情况分享给她,班主任特别惊讶,没想到,如此文静的孩子内心如此的丰富与敏感。我们达成共识,她会默默地关注这个孩子,适当地鼓励她。并约上了父母,周五还得聊聊家庭教育。
当然,向班主任和家长通气,是孩子同意的。
只是,这个乖女孩带给我的思考却是很多的。
如果,没有这一次事件的暴发,这位孩子的心理动态可能我们永远都不知道。
每天,我们忙碌于日常事物,整体管理,对个人的关爱又如何做得更好呢?
如何给班主任们,给老师们腾出更多的洞察时间与空间呢?
如何培养教师的洞察能力呢?
我们有培训科研的,有培训教研的,有培训读书的,如何读懂一个人,我还没有见到这样的系列课程。
有时想想,育人,我们真的做到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