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欧洲学习、旅行回来后,似乎对自己的感受敏感了些,表达清晰了些。
中午问儿子为什么没冲马桶,他急忙压着声音说: 我怕声音大(吵着爸爸),口气里带着不耐烦。其实他爸并没在睡午觉。而他爸平常也会因我不小心开关门响了点跟我急,说吵到儿子。经常的,还有这个示意我不要说话惹他爸生气啦,那个说我点的菜是不是不合儿子口味啦……而当我试图去搜寻自己被这样紧张在意的时刻,却感觉空空寥寥看不到(或许也有,我没看到吧),更多是被找茬、被批评、没完没了。偶尔感到些暖意的时候,往往是自己很“温柔”、“贤惠”地满足了男人的各种胃口和面子需求的时候……这些点滴记忆像带着魔咒的珠子一样串起来,让我忍不住在洗手间流了好长时间的泪……
晚上已平静,跟儿子说,你中午那样跟妈妈说话让我很伤心诶。你爸也总这样。你们那么在乎对方,却经常不顾及妈妈的感受。有时在乎我脸色不好,也是因为影响了你们的心情,跟我剖根究底,带着质问和指责,而不是给我空间或帮我消化情绪……儿子用一个拥抱表达了理解和歉意。妈妈对儿子,又怎会再耿耿于怀呢?
或许因为在国际营的排列个案中,不乏男人的冷漠、软弱呈现出来,索菲说女人,特别是中国女人要把对男人的要求明确说出来。而这么长的岁月里,或许我一直做错了。
或许因为国际营最后一天“人生脚本分析”中一位女案主的反应和罗格尔博士的引导更直接地触动到我:
案主:“我并不排斥性,但每次都会疼痛、出血……”
博士:(在做工作前,先对在场男性做了些教育)
案主:“其实我丈夫他很好,很干净,也温柔……”
博士:“哦,他很好,他很完美,那你呢?”
老先生先声调上扬、略带嘲讽的一声“哦”,又扭头正对案主切换到严肃的神态提问,一下击中了我。
贤良的女人啊,总是下意识地为男人辩护,甚至把男人们保卫、捍卫起来,不给外人说三道四的机会,不愿触及自己深层的缺失、不满,竭力维护着表面的和谐关系、自尊姿态。很多时候,其实是更深层的低价值感在作祟。男人自然看不到女人做的这些,更不知道女人的精神担当,还有她的需要……已有的一切是理所当然他该享用的,而当触碰到女人的倦怠、游离、别扭、枯竭之时,自然看到的尽是毛病、不足、不上心,有了越来越多的抱怨、指责和不耐烦、不屑……
施受均衡是伴侣关系的法则之一,需要我们更多地觉察对自我、对关系的感受,与伴侣有坦诚的沟通,一起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而不是一味地压抑自己、回避冲突。今天我先跟半大的儿子因这样的由头谈到了这样的感受,我希望儿子在该娶媳妇时不至于还是一个不成熟的孩子、一个巨婴。
面对伴侣,在一些冰冻三尺、积重难返的主题领域,还有更多功课要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