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整理上平九佳韵第一段学习笔记。
门对户,陌对街。枝叶对根荄。斗鸡对挥麈,凤髻对鸾钗。登楚岫,渡秦淮。子犯对夫差。石鼎龙头缩,银筝雁翅排。百年诗礼延余庆,万里风云入壮怀。能辨名伦,死矣野哉悲季路;不由径窦,生乎愚也有高柴。
门和户这里是同意词,陌在这里是田间小路的意思,有成语“阡陌交通”,东西方向为“陌”,南北方向为“阡”。街道当然是大路,这是大小不同的两种路对仗,另外《三辅旧事》中记载“长安城中,八街九陌”,从这个意义上看陌和街是同意词。荄是草根,枝叶和根荄只末稍和根本的对立。斗鸡是一种活动,挥麈也是一种活动,应该指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的清谈。麈尾是一种兽毛捆扎的道具,近似于道教中的拂尘,古人用于掸尘、驱虫。魏晋时代麈尾常用美玉做柄,兽毛自然也不会普通,是士族的装逼工具,畅谈玄理时常常挥动麈尾助兴,或用于指指点点,《世说新语》中常见这样的场景。想想诸葛亮摇动鹅毛扇的感觉,可能差不多吧!梳成凤形的发髻和鸾鸟形的发钗都是人身上的装饰。
登楚岫,岫这里是山的意思,就是攀登楚地的山。渡秦淮,秦淮当然指秦淮河,这一联登山渡水对应,楚和秦两个字对仗很妙。相传秦始皇南巡,随行方士发现某地王气厚重,秦始皇命人埋下金块镇压王气,因而此地被称为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又在城中挖了一条人工河引淮河水通长江,以泄王气,这就是秦淮河的由来。后来这一带经济繁荣,成了有名的烟花胜地。唐·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子犯就是狐偃,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晋文公重耳的舅舅,追随晋文公流亡各国将近二十年,在晋文公成为春秋霸主的路上,可以说是最重要的辅臣。夫差则是吴国的君王,成语卧薪尝胆故事的反面教材,这是历史人物对应。
石鼎龙头缩,石鼎据说是古代煮茶的器具,上面有龙头形纹饰。银筝雁翅排,用银装饰的古筝,筝上的弦柱整齐排列如同大雁的飞行队列。王伟勇老师举了南宋·蒋捷《一剪梅》“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可是这词中是银笙不是银筝,也许老师记错了吧!
百年《诗》《礼》延馀庆,我们中国人讲究诗礼传家,留给子孙后代好的生活习惯,比什么万贯家财,千里江山都强。《易传》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王伟勇老师认为这一联和《论语》中的过庭训故事有关联,我们来品读这一段《论语》“(孔子)尝独立,鲤(孔子儿子孔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这就是诗礼传家的最早典范,正如王老师所言,无论秦皇汉武何等辉煌,今天都没有直系传承了,只有曲阜孔府两千多年传承不断。这是家族传承的一个奇迹,国内勉强可以匹敌的可能只有道教,龙虎山张天师一系了。万里风云入壮怀,这联化用了韩愈的诗句,《送石洪处士赴河阳幕得起字》“风云入壮怀,泉石别幽耳。”
能辨名伦,死矣野哉悲季路。这一联是孔子弟子子路的故事,孔子曾经评价子路“野哉,由也!”左传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卫国发生内乱,被逐的太子蒯聩在姐姐情夫浑良夫的帮助下,潜回姐姐孔伯姬的家中,胁迫外甥孔悝利用家族势力帮他复位,与儿子争夺卫国君位。当时的子路在孔悝手下做事,本来在城外,听说老板被劫持,就争忙赶回卫国都城,路上遇到跑出来的高柴,劝子路不用去了,城门关了,你来不及了。子路坚持认为拿了老板工资,老板有事不能逃避,乘着有使者出城的机会,逆行赶回了孔家。看到挟持孔悝在高台上的蒯聩,建议火烧高台,蒯聩不愿和外甥同归于尽,自然逃下高台,孔家人多势众就有机会救主了,毕竟蒯聩一起潜入的只有六人,纵然全副武装。蒯聩怕子路的建议被采用,就派了两个勇士围攻子路,子路双拳难敌四手,被对手割断了冠带,子路停手扶正头冠,系好冠带说:“君子死也不能掉了帽冠。”毕竟冠是士人与庶民的重要区别。对手也不会仁慈,乘机把他剁成肉酱。这是最早的“头可断,发型不可乱”的故事原型。子路虽然以勇武出名,但对战的太子侍卫身手肯定也不差,而且对手是穿了护具全副武装的,子路还戴冠,而不是头盔,显然仓促赶来的子路还是便装,这样对战子路自然吃大亏。
不由径窦,生乎愚也有高柴。这一联是孔子弟子高柴的故事,孔子曾经评价高柴“柴也愚”,据说同样在卫国之乱中,逃走的高柴坚持不走小路和墙洞,而是由城门大路离开。我目前查到的典籍朱子《四书集注》中,朱熹注“柴也愚”引《家语》“足不履影,启蛰不杀,方长不折。执亲之丧,泣血三年,未尝见齿。避难而行,不径不窦。”只是我查《孔子家语》找不到“不径不窦”句,是版本问题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