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法》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副教授莱迪·克洛茨的作品,推荐语是:做加法是本能,做减法是智慧。
在人类历史上,加法定义了文明。比如一说到文明,就会想到罗马斗兽场、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土耳其的哥贝克力石阵……这些东西都是在不断地增加。所以增加给我们带来了文明的基调,让我们觉得只有增加东西,才能够显示出这个地方文明的力量。
我在想,这些文明不也是大浪淘沙,历经岁月沧桑,最后在历史的沉积中成为最经典的存在吗?
樊登老师举了很多例子,我倒是对他的作品《陪孩子终身成长》很感兴趣。他说:教一个孩子成长是一个典型的复杂体系,如果在这个复杂体系中,我事无巨细地把这个孩子管好,肯定会全家崩溃,谁也受不了,因为我们看不到这个孩子的方方面面。但如果我们知道,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三件事——无条件的爱、终身成长的心态以及价值感,我们把这三根支柱找好了,孩子就会长得非常愉快。你也开心,也轻松,孩子长得也幸福、快乐。这就是事物的本质。
还有一个很经典的以少为多的案例。美国旧金山有一个叫恩巴卡德罗的海滨。在二战以后,国家修了一条双层高速公路,通往那个海滨。但这个双层高速公路并不实用,而且因为有了它的遮挡,周围的环境也不会特别好看,居民的生活也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大家就讨论公路应该怎么处理,是再把它往前延伸,还是拆掉它?
当时规划委有一位委员,是一位叫作苏·比尔曼的女士。她经过了深入的研究和测算,建议拆掉这条公路。但是拆掉这么一条双层公路,却遭到了大家强烈的反对。首先是上班族,认为这会影响他们通勤;其次是公路两边的商铺、汽车旅馆,认为这会影响他们的生意……大家闹得不亦乐乎,天天为这个事打官司、吵架。
经过了很多年的争吵之后,政府终于把这条公路拆了。但大家没想到,公路拆掉以后就恢复成了一个公园,海滨变成了一个生态化的地方,游客来得更多了,而且根本没有耽误任何人上下班,同时周围商户和居民们的收入都得到了提高。
听完这本书,我不想去思考它讲出来的逻辑推理,理论依据,我只想问自己一个问题:现如今我有很多身份,所有这些身份角色中,我应该减去谁?始终保持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