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王》看起来好像还真挺不错的样子,因为我看到他在剧终的时候坐在座位上回味了许久也不愿离场,感觉他好像还沉溺在“海王和媚拉会度过幸福余生”的幻想之中。人的这美好想象无可厚非,谁不会YY一下。不过,我从他的这种“附加想象”当中看到的或许不是那点简单而美好向往,而是看到了隐藏在他内心当中对生活一种“目光短视”的思维方式。从他YY的情节当中,海王战胜了他的弟弟之后,海王和湄拉余生的幸福在他脑海里好像很自然而然一样。从逻辑上讲,这种想象的推理是有毛病的。不难看出,他有时候还是会惯性地“被牵引”,这种惯性就像他从小的各种“被安排”,潜移默化地形成一种“把现象当逻辑”的被动思维,就像在“九年义务教育”的约束背景之下他会认为小学中学是人生中的一种必然关系一样。带着这种被动思维出来社会后,他同样会认为存在各种自然而然到来的30岁、40岁和50岁而随波逐流。因此,在年到三十的这个过程就因为这种持续性的“天真”而栽了不少跟头。
《海王》其实,在这个过程他多少也还是意识到这种被动性思考的问题,所以他一直在很努力去主动思考自身的问题,但他时不时还是会卡在“我很努力,所以我应该可以成功”这种主动性但有毛病的逻辑阶段。为什么我会说“时不时”呢,因为我在他跟他妻子的聊天过程当中看到了他的主动性好像还不至于那么糟糕。
聊天截图一 聊天截图二 聊天截图三从他的言语当中我看他意识到了自己的“短视”,短视确实很容易让人急功近利,这一点跟他的过去完全匹配,甚至过去的那一些“遗憾”可能多少还跟他的这种短视有关。幸好他并没有太过于深陷这种无谓的“自责”,而是把“遗憾”转移到“人生概率”这样一个客观事实上,好让自己更加理性地向前走,毕竟他还知道生活是一辈子的事。恰恰因为生活是一辈子的事,所以我建议他看事情的视野必须得用一辈子去衡量和看待,重要的前提还是让自己保持足够的理性。对于“理性”的追求,他从未停止过脚步,他曾一度以“控制情绪”为目标手段来追求,但我对“控制”这个本身就带点偏激情绪的词语表示担忧。相比“控制”,我更倾向于“主动性”。情绪本身作为人的一部分,不同人可以存在不同情绪的触发阀值,我们可以去提高情绪产生的阀值,但真正做到控制还是有点不可能,甚至会引起误导,而且用情绪去控制情绪多少有点悖论感。他自身也在慢慢地接受这个现实,至少从对话当中发现,我觉得他已经逐步掌握了理性对待生活中各种情绪的能力,可以主动性去尝试排除或者吸纳,通过自身的“正负反馈系统”来平衡自己的心态并不断反思、验证、学习、吸取,持续提升生活中乐观、自信、爱的生活态度。这种负反馈平衡与正反馈提升的能力也似乎给了他一种重生感,一种可以重新塑造自己的能力。
观察者模式在负反馈系统辅助下,他得到了更多的放空和冷静,在正反馈系统的作用下,他重拾了开朗并越来越积极。别人慌张的时候他努力做到冷静,别人盲目乐观的时候他会时刻提醒自己。负反馈的原理是他认识到了人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工作的平凡,无论喜与悲,他都能迅速回归这条主干线并得到心流般的平静和专注,降低无谓的“浪费”。正反馈的原理是他不断把通过学习和工作得到的小小成效作为自身的“奖赏”,从而增加自己对负反馈运行的更加认可,让自己进入一个负反馈促进正反馈再贡献给负反馈的可持续向上发展。这些反思和努力还是他当初记住了我给他的那个建议:用一辈子去看问题。
“人生如戏”很容易,但“戏如人生”需要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