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打造成容器
除了如高考一样标准化的竞争之外,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许许多多难以计数的非标准化的考验。标准化竞争的功能在于“筛选”,而非标准化的考验则会导向多样化的“价值创造”。
能为我们提供持久动力的是“内在动机”,也就是自己内心的热爱和期许,它促成我们去做某件事。按照心理学家的研究,培养内在动机,需要我们获得充分的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我们需要为自己创造更易于获得这些感受的环境或者机会,如此我们就越有可能形成内在动机。
更专注的方法
排除无谓的信息干扰和注意转移 那么,到底怎样可以让自己变得更专注呢?无非从三个方面去着眼:
你在做的事情是什么?
你所处的环境是什么样的?
你内在的心境是什么样的?
2010年有一篇发表在著名科学杂志《科学》(Science)上的论文,题目叫“游思是一种负面思绪”(A Wandering Mind Is an Unhappy Mind),来自哈佛大学的两位心理学家通过一组研究证明,人在绝大多数日常活动中都会出现游思,并且这些游思会给人带来负面的情绪。
所以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种可能性:假设你已经非常胜任目前的岗位,也就是说做好当前工作所需的所有技能你都已经掌握得不错了,那么接下来你是否需要再学一个新的技能?当然需要。在职场中,不断地增加自己的技能储备是一个明智的做法。你最好让自己的“能力工具箱”变得越来越丰富。你需要突破自己的舒适区,试着捡起一项自己原先并不熟悉的技能,尝试着学起来。当然,很可能这个技能学会了以后并不会马上用得上,但是你储备着,说不定在哪一天就能派上大用场。
运用中间转换法的关键是,你需要思考设置什么形式的中间产物,你做的事不同,你的实现目标不同,那么适合你这件事的中间产物也就不同。日本漫画家荒木飞吕彦在创作漫画前,会先做人物表格。什么叫人物表格呢?就是把每一个漫画人物的基本信息、家庭背景、爱好、性格、主要经历等二十几项都写出来,一项一项列在表格里,这样一来作者就对这个虚构人物了然于胸了,就像他真的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一样。做好这个中间层次的准备以后再去创作,创作难度就降下来许多。人物表格读者是看不到的,它对创作者来说就像隐藏的利器,这就是中间转换法的作用。
认知负荷=大脑的“负重”。 认知负荷过高有许多危害,“上班族”每天精疲力竭就与此有关。 认知负荷的成因:一是选择性注意的资源限制;二是工作记忆的容量限制。 认知负荷一旦超出你能应付的范围,犯错的概率就会增加。
调整认知负荷的核心思路是把原本并行的认知活动拆解,变为分步活动,包括两种方法:一是扫雷读书法;二是中间转换创作法。
外在动机使人趋同化,而内在动机能促成人的多样化
这家咖啡店让我看到了“联结”的意义,它是靠着人与人之间互信和友爱的关系撑起来的。任何商业上、营销上的手段,都不如人与人之间的诚挚关系更加有力和持久。
陈老师是带着满腔的热情教我们的,她说:“语文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通过我的语文课,我想让大家懂得什么是生活,什么是人生,人应该怎样过好自己的人生。”这些话,就像一股涌动的温泉,滋润着我年少的心田。
心理学家伊戈尔·格罗斯曼(Igor Grossmann)提出来的。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有智慧,就体现在他能对现实中的事件进行“明智的思考”(wise thinking),而明智思考的特征可以体现在下面四个维度:
理智的谦逊
广阔的多元视角
理解不确定性
妥协或折中多方不同的观点 这四个维度便是对智慧内涵的非常精妙的概括,从这个框架出发,我们便可以展开一场追寻智慧之旅。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越是富有智慧的人,越是怀抱着一种“空”的心态,去跟别人打交道,去认识这个世界,去过着自己的生活。相反,一个愚人,反倒会抱着一种“满”的心态,他自以为是,自认为无所不知,见到任何东西都会头头是道地品评一番,见到比自己优秀的人还会找出其缺点加以贬损。这种“满”的心态既是愚的果,也是愚的因。
如果一个人保有一种“空”的心态,那么他在言行上会表现出下面几个特征:
1.他不太喜欢跟人争辩。
2.他乐于也善于提问
理智谦逊的人在跟别人打交道时,善于提出合适的问题。通过提问,他从对方那里获得新的信息和观点,同时也激发了自己的思考。
3.对不太确定的事物,让结论悬置
如果把“寻找”叙事转变为“创造”叙事,会发生什么呢?你可以想象自己不是一个“寻找者”,而是一个“创造者”,通过合适的方式,那么你就可以——
“创造”与你最合拍的“人生伴侣”
“创造”属于你自己的“人生意义”
“创造”能充分发挥你才能的“工作”
从两方面可获得多元视角:一是学习其他跨学科知识;二是改变底层叙事。 不寻常的机会藏在知识体系、洞察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等多种才能的共同作用结果中。
有了理论还不够,我还要了解“他人的需要”。因为知识的价值正体现在为他人服务、帮助他人来解决问题。知识不是用来“自我服务”的。我们不应该以“自我中心”的方式来学东西。我们要抱持着一种“空”的心态,去倾听他人的声音,了解他人需要什么,了解一个组织需要什么,了解这个社会需要什么,从这里为出发点,然后我们再想想,我们还缺少什么知识,我们还需要什么样的技能——这些技能是可以让我们的知识落地的,甚至是可以产品化的,是可以发挥真正的作用的。
成为主动学习者的步骤:整合资源—循序练习—阶段展示—获得反馈。
要知道,人脑存储知识跟电脑存储文件是非常不一样的。电脑里存储的文件,不管你打开多少次,都不会增加或者减弱存储的稳定性。而头脑中的知识,你每多“打开”一次,多调取和使用一次,这个知识在你的头脑中的存储就越稳固,就越不容易遗忘和丢失。按照心理学家比约克夫妇的说法,信息的提取和输出起到了“记忆修改器”的作用:提取一次,就强化一次。相反,存储在大脑中的知识如果一直没有被提取和使用,时间久了之后就会被慢慢遗忘,至少变得很难回忆起来。
除了分散效应之外,心理学家还发现了一个穿插效应(interleaving effect),意思是,在总学习时间相等的情况下,不同领域知识的穿插交错式的学习比逐一攻克式的学习,在长期来看效果更好。
穿插学习之所以有价值,除了可以从心理学的原理来解释之外,还有两个我自己体会到的好处。
第一个好处是穿插学习能够促发“远距联想”,推动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联结。
穿插学习的第二个好处,是能够缓解学习中的疲劳感和厌倦感。
番茄工作法很简单,但据说很有效。以25分钟为一个工作单元,期间必须专注地做一件事,不能间断。25分钟走完后休息5分钟,然后开始下一个25分钟。番茄工作法的精髓是,给人划定了一个不可分割的专注时间段,这就是对时间的原子化使用。
西湖藕粉很便宜,却并不容易享用,因为许多人不知道怎样冲泡它。如果你一上来就往藕粉里倒热水并搅拌,你会发现它马上就会结块,而一旦结块之后再想碾开,几无可能。错误的泡藕粉方法只有一步,而正确的方法却要两步:
第一步是“加冷水”。冷水不是冰水,10℃左右就可以了,也不能多加,跟粉的量差不多就行了,然后搅拌调匀,使其均匀溶解成浆状。 第二步才是“加热水”。热水得是高温的,90℃以上,水量相当于藕粉浆两倍左右,再快速搅拌,这时藕粉好像膨胀开来了,并且变得特别黏稠,颜色也变成了浅褐色,一股清香逸出。这时才算大功告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