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的朋友圈都曾被一句话刷屏或者有一句歌词老是在耳边嗡嗡作响,它就是“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实不相瞒,这句话第一次听到都会被它深深的触动,引起一番关于“苟且”与“诗和远方”的感慨。就像郑州女教师的十字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同样也是刷屏了朋友圈,各种书籍,影视,演讲,营销都会引用这句话。再有就是最近有个比较受欢迎的畅销书野生作家大冰写的几本书也很有代表,《乖,摸摸头》和《阿弥陀佛,么么哒》,我经常看到很多女生手捧一本,如痴如醉,一句“乖,摸摸头”,“么么哒”也成为了口头禅。
这显然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们都成为年度最热的词,这几个如此简明而强烈的句子就是那么神奇,猝不及防的就撞击着你的内心,不知是语言太神奇,还是内心太敏感?所到之处,“诗和远方”的感叹一阵,“我要去看看”的呼声一片,聊天说话全都在么么哒。当然也有一片批判之声,“诗和远方”的始作俑者是高晓松,这个自称“矮大紧”的男人,这句话出自他在清华大学的演讲,据说他一直在讲“诗和远方”,而清华的同学问他怎么找工作,所以之后他就再也不想去讲了。搜索一下高晓松,你会发现其常人无法企及的家世地位,从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到老爸老妈无不是两院院士或者大学教授,自己己本身也是事业有成,不愁吃喝,所以难免有“站着说话不腰疼 ”之嫌。所以变成了“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读不懂的诗和到不了的远方”。一句“诗和远方”勾起了很多人的遐想,一句“苟且”又打了多少人的脸,或嫉妒或羡慕,所有情绪都在里面。那个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女教师短短几个月就与另一半在成都结婚并定居,变成了“世界那么大,我们去看看”,与其说是一场任性的辞职,还不如看成是一场有预谋的私奔,不过都很浪漫,足以慰风尘。也有网友给出对联,上联“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下联“一摸钱袋瘪,哪都去不了”,横批“好好工作”。“摸摸头”也会被人恨恨的说一句,“摸你的头”。
其实这个问题类似于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问题本是老生常谈,在现代社会变得流行得很。我不想多说什么,某种意义反应了现代人社会内心深处的一种苍白和苦闷,还有一点不忍放下的诗意以及不愿放下的清高和傲慢。如果谁认真,谁就输了。我们要么是过分执着于生活现实的压抑和艰辛,突然累了,感受到了“诗和远方”的召唤,要么是过分于理想化的畅想着书里的“世界”和他人口中的“远方”,人人都有桃花源,可是不是谁都能找见。请问你去过桃花源吗?听说过,没去过。去找吧,找不到。
我的性格里是一个宅男,可因为某些原因,去过一些地方。可我真的没有感觉到诗和远方真的有那么大不同,有人说旅行就是在一个地方活腻了换一个别人活腻了的地方看一看,差不多也就是这一点事。虽然每次出去看世界,我也发朋友圈,“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可我心里明白,最重要的事还是没做多少,我知道哪里才是属于我的生活。奶奶从小到大都生活在村子里,最远的地方就是到过家乡的县城,以前我觉得奶奶很可怜,世界如此大,竟然都没有机会出去看一看,可是我问奶奶的时候,奶奶倒是挺开心,她从来都不想这个问题!
好吧,写到这里,其实就不用再写了。总之,我们这种平凡的人还是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诗和远方”就在放下,最高的修行在红尘,“大隐隐于市”,努力于当下,我相信美好生活的改进才是我们内心最真实的希望。另外,我们也得让自己的身心学会放松,派遣,懂得平平凡凡才是生活的大部分,学会感恩和珍惜当下,同时也不忘却自己的小小梦想,并为之坚守和努力,我觉得“诗和远方”就从来不会离开我们,人有时候就是需要学会自己给自己摸头,自己给自己安慰,其他一切都好,且行且珍惜!
再论“诗和远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