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强调孝心是十分重要的,就像我们现在在电视上会有一些消息,说空巢老人,也就是他们辛辛苦苦把孩子养大以后孩子离家出走去了另一个城市,而他只能拿一个报纸在门外守着,盼着孩子回来,那么这个孩子在这个故事中就反映了没有孝心的一个表现。那么孝是什么呢?孝从甲骨文里可以看出上面是稻谷,下面是一个小孩子,所以这就可以证明是老人和小孩之间的关系。而在古代的时候,在孔子的那一个时期,孔子也是十分看重孝这个心的。
有一次宰我说他觉得三年丧期太久了,如果君子三年不为礼,那么你就有可能会坏,如果三年不为乐,那么乐就有可能会崩。 就连我们经常吃的谷子,还有取火之事都是一年,那么守丧之事也可以改为一年。但是孔子觉得在我们生下来以后,父母把我们的养大,那么这个时候你如果只守丧一年,你心安吗?宰我却说安。孔子却说,如果你心安的话,你就去这样做吧。君子如果守丧,那么他就会吃美味佳肴,都觉得不好吃,闻音乐都觉得不快乐,因为他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会觉得不安,所以他不会去做。在我出去以后,孔子又说 你没有仁心呀,你出生以后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那么在父母去世以后,你手上三年不是理所应当的吗?你得到了父母三年的爱,那么你不应该再抱他回去吗?
其实这两个理由看起来本质是一样的,都是要发自于内心的去孝,但其实。它的深浅并不一样,孔子举的第2个例子是对普特人讲的是易懂的,就比较偏向于利益上的不安,就是我们要讲义气,别人给了我们什么,我们就要报答回去那一种。而第1个是更高的,从道德上面去影响和内心有关。
子游也曾问过孝,孔子说现在的孝是能够供养父母,但是孔子觉得这样的孝心并不算是真正的孝心,因为狗和马还有羊,这些都是我们所供养的东西,难道父母就是跟这些一样吗?当然不是的,所以真正的孝心是要在内心去真正的敬畏父母。也就是说,孝敬父母一定是要将内在的仁心推到外在的行为上,要将内心的孝从人心出发,这样才算真正的孝。
而子夏也,曾问过孝,孔子就说子女的好脸色,尊敬的脸色是难以长久的保持的,如果父母家中有事,那么。子女就。帮助他帮他做事,如果有。东西吃,那么肯定是父母先吃。这样的孝就是孝吗?其实并不是的。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久病床前无孝子,其实就是。一个人在短时间内对父母非常恭敬是很容易的,但是一般无法在长时间内对父母脸色好,非常难。所以你做到一时间内的和颜悦色非常简单非常容易,但是这样的和颜悦色其实并不是发自内心的,那么这就不等于是孝。而在孔子所说的话中,所做的那些好的行为,听上去好像确实是笑,但是孔子是想强调这是发自内心的,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孝心的话,那么只是做一下行为并不是真正的孝,孔子所说的真正的孝是必须是发自人心的孝。
孔子曾经还说过一句话,父母的年龄是不可以不知的,而知道了以后,一则是欣喜的一则却是要恐惧的。这就是真正的孝。那么这欣喜的和恐惧的都是什么呢?其实欣喜的是父母又长寿了,一岁又高寿了,但是同时恐惧的是,我们陪伴的时间会越来越少。但是不管这个喜还是恐惧,都是发自于我们的内心的,因为只有发自内心了才是真正的孝。
其实这也就是孔子所想强调的,不管是什么东西,都必须要发自于仁心,就像这个孝一样,如果不是发自于仁心的孝,那么怎么能算是真正的孝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