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475893/d73c1b83a516bcec.png)
- 01 -
金庸大师仙去了,但他留下的经典著作仍将润泽全球华人的精神世界。
郭靖、黄蓉、萧峰、段誉、小龙女、张无忌,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陪伴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成长岁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有华人处,皆能谈金庸。
其实武侠小说早在唐宋时期已有雏形,直至民国时期方才兴起。虽然能归入通俗文学,但一直被主流文学视为怪力乱神,供人消闲的市井读物,难登大雅之堂。
金庸大师不但挽救了挣扎在底层的武侠小说,还将它推向高峰,成为世人的丰富宝藏。
金庸早年曾在大学学习外交和法律,第一份工作就是记者。直到当上报社副编,从一次偶然的机会开始写作武侠小说,谁知就一发不可收拾。
也就是说金庸既不是文学科班出身,也没有受过正规的写作训练,一招一式全是靠写新闻稿的实战中练就而成。
金庸小说一开始是以故事连载的形式登在报上,供市民阅读消遣,自然入不了主流文学的法眼。诟病金庸没有受过系统文学训练,作品肤浅、媚俗、误人子弟的声音也不绝于耳。
不管如何评判金庸小说的体系、价值,这些都不能否认小说情节精彩,文字洗炼,其中对社会、历史以及人性的思考,丝毫并不比任何一个文学泰斗差。他的小说已经成为华人的文化、生活、语言、思维方式、价值观的一部分,并将随着我们民族的繁衍一直传递下去。
- 02 -
很多人批评金庸小说里的故事套路很俗套,很低级,练武功不需要勤勤恳恳、扎扎实实练上几十年,一个少年,一番奇遇,一本秘笈就能拥有超自然的力量,甚至还批判他在传播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负能量,毒害年轻人。
没错,金庸几乎每一部作品都把名门正牌塑造得道貌岸然,外强中干,而英雄一出场总是又穷又小白。
这些,正是像极了金庸自己。
1955年,一场比武大会轰动了整个香港,报社决定趁此机会刊登连载武侠小说,提高销量,用现在的话说,这完全就是蹭热点、赚流量。
蹭热点要赶紧,容不得花太多时间构思琢磨。金庸便以童年时家乡的传奇故事为架构,开始创作他的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
因为是连载,恐怕金庸自己也是写到哪算到哪,开头了就没有想过结尾。没想到故事刊登后,反响异常叫座,金庸后几年又接连写出了碧血剑、射雕、天龙,一代宗师就此横空出世。
金庸大师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迹,武侠小说不但写得出神入化,还颇有宇宙胸襟,人文关怀;
同时,他也创造了个人的奇迹,一个文学小白,初级写手迈入了大师殿堂,其著作和成就足以光耀后世。
- 03 -
现代社会凡事讲求“专业”,各行各业发展得越来越精细、细分,形成了独有的规则、知识和技能。于是我们都听过“隔行如隔山”,都被教育过:不要用你的兴趣爱好去挑战别人的专业。
然而现代社会的资源极大共享,知识互相流通,没有什么是想学而学不到的。
专业不是横亘在我们追梦之路上的障碍,敢不敢放手去做才是万事起头的难中之难。
很多中外著名作家,鲁迅、柯南道尔、东野圭吾、冯唐、契诃夫,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显著特征,那就是非文学科班出身。
鲁迅先生,还有冯唐是学医的,柯南道尔是医生,东野圭吾是个工科男,诺奖获得者莫言写《红高粱》的时候,还没毕业。
他们在早年都有大量的阅读和写作的经历,表现出了对写作的热爱和坚持不懈地创作。尽管如此,他们没有受过系统的文学写作教育,甚至连写作培训班都没上过。
他们的成功让我们相信,专业和业余,只是起点,不是终点!
文字永远像水一样自由地流淌着,大海是水,江河是水,小溪流也是水。
我们能崇拜大江大海而鄙视小河小溪吗?显然不对。高雅文学、通俗文学,甚至公众号小文都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不会像八股文一样必须有固定的格式内容。
- 04 -
作为一个写作小白,反而没有创作的压力。
我们写文只为记录生活,抒发感悟,引发共鸣,引领时尚,这需要高深的理论和复杂的套路吗?
自媒体写作领域有一条法则叫做写作领域垂直细分,对于新手来说,很重要的一条是找到自己擅长的写作领域,哪怕这个领域很小。
我们要做的是在一个大方向下面进行细分,最终找到值得自己专攻的区域。比如写励志鸡汤是一个大方向,那么励志下面又可以划出很多具体的分支,比如升学、创业、运动,我们可以从中选择一个进行深入写作。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专业的写作技术能帮到我们什么呢?恐怕不会太多。
我在写职场,就要知道公司组织架构,人力资源管理;我要写历史,就要知道清史、明史。。。。。
科班训练能教会我们这些知识吗?只能靠自己去学习。
这也就是为什么非科班出身的写手,反而有机会写成大作家。
柯南道尔的行医生涯很平庸,但却不妨碍医学知识让他的侦探小说增色不少。我们完全可以把自己熟悉的知识代入到写作中去,因为写作就是为大众服务,为具体的某一类人服务。
- 05 -
虽然在写作上,业余小白完全可能打败专业选手,就像金庸小说里野小子战胜名门正派一样。
但写作的过程绝不是凭一本秘笈就功力大增这般一蹴而就。
金庸大师虽然第一次出手就是经典,但当时他已经31岁,在报界奋斗了将近十年,再加上他出身书香世家,知识渊博,这些都是必要的积累。
《书剑恩仇录》无论情节、手法还是人物个性都略显青涩,先前几部小说还摆脱不了寻宝、复仇这些旧套路。
但越到后来,金庸小说的思想性越是复杂深刻,及至《天龙八部》,《鹿鼎记》,金庸的创作境界已经超越了武功、猎奇,开始探索国家、民族、命运、人生等宏大主题。
写作是一个持续成长的过程,我们从最初笔法稚嫩,中间需要像海绵吸水一样汲取养分,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技术和思想深度。
很多成名作家在总结经验的时候,不约而同地分享过一点,那就是每天坚持输入和输出。即使在文思枯竭,状态低迷的谷底,也要努力创作。
非如此,不能让自己日日精进。
有些领域有较高的门槛,需要经年累月的学习,比如当医生。
但有些领域,上手很容易,一台电脑连wifi就可以,完全不需要把系统理论从头学一遍再开始。
相反,在实践中不断进步,不断试错、反馈、改进,反而是一条更快的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