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有一个词席卷了网络,引起了一波转发潮和一众网友的共鸣,尤其是广大女性朋友,这个词叫“丧偶式育儿”。
何谓“丧偶式育儿”?一般是指家庭教育中一方的显著缺失。比如父母中的一方长期外出,或者父母均在子女身边,但是缺少其中一方的情感支持(如早出晚归、子女很难见面、无语言交流等),而在现实中大多是指父亲在教育方面的缺失。(词义来源百度百科)
图源网络之后,我和我弟也讨论过这个问题,觉得许多的家庭的确都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缺失,尤其是父爱的缺失。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们的讨论被我爸听了去,然后引起了他极大的反感和痛心。他非常的不解,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我们要用“丧偶”这么严重的词来形容他的不足。
现在想来,真的有些不妥。
在中国,“死”是一个让人相当忌讳的词,传统文化中种种和死亡相关的意象都给人阴森恐怖的不愉快感受。尽管现在大家慢慢学会去正视“死亡”、有意识地去了解“死亡”,但是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转变的,我们尚且如此,那就更不用说父母那一代人对“死亡”这个词是多么的不喜和恐惧。
用“丧偶”一词来形容家庭中一方的缺失,的确非常精准狠,但是对于父母来说,这个词就像尖刀一样,一下子捅入了他们的心,瞬间鲜血直流。在他们心里,是要有多大仇多大恨才会将家人形容成“像死了一样”?
我父亲可以说是一个很典型的在儿女教育上不善言辞的父亲,原因有很多,有时代观念的原因,有他性格方面的原因,也有我母亲的原因。他也不是完全的不管不顾,只是他宁愿默默地做着他认为自己要做的事情,鲜少会和我们深入地讨论个人成长的话题。
我母亲也可以说是一个很典型的“超人母亲”,从我们的家庭生活到学习生活,她都几乎一手包办。她很要强,也很努力地想要做到最好。母亲的光芒过于强烈的同时,父亲的存在感就几乎被全然掩盖了。
以至于我们打电话回家通常只会打给母亲,每次回到家里,和父亲的交流也仅限于日常的生活对话。
再深究,原因或许有这么几个:一是我们双方都还没有充分地意识到不能深入交流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二是我还没有成熟地将自己的身份角色进行转换,将自己慢慢地从被照顾的子女转换成互相支持的家人;三是习惯,一直以来都极少跟父亲深入地进行交流,要一下子打破这个僵局,需要一点勇气。
但是,现在这个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以前经常说文化冲击,说的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互相理解的困难,但其实,同一文化不同时代的人相互交流理解的困难程度不亚于文化冲击,姑且把它叫做时代冲击吧。
因为观念发展和转变的速度实在是太快,快到我们本身可能还来不及理解就已经被时代所抛弃,就现在这个情况而言,父亲的思想仍旧停留在他所属的那个时代,如何将我所接触到的观念和事物给解释清楚,又尽量避免伤害到他的感情是至关重要的。
我尽量尝试着跟他解释这个词出现的背景、原因还有我们心里真正的想法,让他慢慢接触一些对他来说陌生的观念和说辞。他可能还是非常的不习惯这种相处模式,在我解释的时候一直沉默不语。我也清楚不可能一次两次就完全改变过来,但是毕竟迈出了第一步。
对父亲的解释总结下来有这三点:
一、何为“丧偶式育儿”。
其实这是一直以来中国家庭的普遍现象,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让父亲一直将注意力过多地关注在外部,而没有意识到要在适当的时候要转向家庭内部,经营和子女、妻子之间的关系。
图源网络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缺失,更是一个时代的缺失。
这种缺失所指向的更多是精神上、心理上的关怀。毕竟在上一个时代先要满足物质需求才是重中之重,所以大多数人都缺乏了对心理需求的认知、关注和理解。
只是现在当国内社会对家庭、婚姻和心理的研究日渐深入,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家庭里面父母双方的关注对子女人格形成的重要性,尤其是父亲一方参与到子女教育中的必要性。
由此,对之前乃至现在仍然存在于多数家庭的这种现象总结为“丧偶式育儿”,希望能够警醒现代父母加大双方对子女心理层面的关注程度,慢慢地转变这个社会现象。
二、讨论这个问题的意图。
并非想指责,而是想改变。
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父母已经为我们做到了他们所能想到的最好的事情。但是,每个时代都有它的局限性,我们以这个时代的目光去看待过去的行为和观念,的确会发现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认识这些不足,不是让我们自怨自艾地将自己性格中的缺陷归结于此,而是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自身问题的存在原因和形成过程。毕竟,有的事情只有当你意识到了,你才有可能找到对症下药的方法。
同时,当我们自己也准备或者正在为人父母的时候,我们要怎么样给予下一代更加合理、更加科学、更加全面的关心和教育。
三、这个问题的延展性。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我们都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每个人除了物质上要得到满足,心理上更要得到充分的理解和关怀。
而且不仅仅是小孩、学生,其实父母、家长,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他独特的心理诉求。比如说现在,父亲会因为子女之间讨论的话题而感伤,会因为我们的举动和言语而胡思乱想,会因为得不到孩子的关注而自暴自弃。
既然我们已经了解到心理问题的重要性,难道不应该有所改变和行动吗?
我们不是完美的小孩,父母也并非完美的父母,但是,我们都不想让对方受伤,希望相互之间的理解能够更加的深入。
以前,父母是我们的天、我们的地、我们的世界,现在,他们老了,我们爱他们的方式除了物质上的,更多的是要能够关注他们心理上的变化。
当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广阔,我们可以变成他们的字典、他们的相机、他们的电脑,成为他们了解这个不断改变的世界的助力。就像当初他们牵着我们的手带我们认识这个我们一无所知的世界一样,让他们接触更多的新鲜事物,让他们慢慢地体会到即使年纪渐长也不会与这个世界脱节,让他们能够在经历了半世纪的风雨后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
图源网络我不否认家能伤人,但是,倘若你仍然爱着你的家人,你想让自己的家庭环境变得更加融洽,那么请根据自己和家庭所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途径。
新年伊始,希望一切都能够变得更好,希望你的家能够成为你真正的栖息之地,让你安然入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