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跳槽的三个姿势 18-4
问题1:我希望进入的领域,和过去从事的不一样,这种情况下机会还大吗?如果可以,如何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古典
可以,而且根据难度不同,分为三种方式:
1. 转行不转职,转职不转行
职业=行业+企业+职位
最安全的转换是 行业、职位都不变 ,只换企业。你从中兴跳到华为,都做技术,这个基本平滑过渡。
如果希望转换行业,则跨度有点儿大,建议 转行不转职 。原来是电商的BD,现在去做VR的BD,其实也不难。
又或者是 转职不转行 ,从电商的BD到产品经理,也有机会。
以上是比较平滑的转换路径。如果用滑雪作比喻(最近比较迷,见谅),就是基础变道动作。
如果你要同时换行业,还要换职业,那就属于高难度的滑行起跳了。
2. 尽量找内在关联点,寻求技能迁移可能
第一个提示是找到两个工作的内在关联点。
具体方法是这样——你可以尝试把2个工作的 职位描述放在一起比较 ,职位描述招聘网站上会有很多,除掉必要的行业经验和知识(这些必须要你主动去学习)外,你会看到两个工作的很多 技能方面的相同之处 。
找到其中的一到两个点,玩命地在过去的职业中 寻找好例子 ——强调这些优势,同时也强调自己能学习。这个工作就是你的。
比如我们公司现在的产品总监“林”,他大学读的是国际贸易,实习时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做审计,然后想进入教育领域做产品经理。
他告诉我,在审计工作中,培养了他认真细心的习惯,以及对大量资料的快速阅读和处理能力,以及对不同行业和职业的了解;他的业余时间创建了一个跟国学相关的公众号,圈粉十多万,证明他有深度学习、信息管理和结构化表达的能力。其实光凭他这一份对于职业的分析和迁移能力,就能说明,他一定也有理解客户的能力——做生涯方面的产品经理,绰绰有余。
3. 进入全新的行业赌一把
最后一种做法,就是完全进入全新的领域,这个领域本来就没太多的原始积累,谁都是摸索, 如果一定要从头学习,那就进入一个大家都需要从头学习的领域。
当年选择登上“五月花”号去美国新大陆发展的,不是英国贵族,而是当时的失业者、政治犯、以及因信奉新教被主流社会迫害的人。反正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他们不仅换行业、换职业、换企业,连国家都换了。
置之死地而后生,往往也是一种绝境中的希望。
新的时代不断涌现出很多新的领域,比如未来我看好的大数据企业营销(数据分析门槛太高,很难进入,但是根据需求设计2B业务也许是大空缺),用户体验设计、体育旅游产业等,都是交叉领域的全新机会。素人大有可为。
顺便插个硬广——最近我在寻找“ 知识挖掘师 ”KM(Knowledge Mining),主要工作是深度阅读、搜索,然后整合成知识或观点。这个职位就像互联网时代的程序员,负责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挖掘一样。我认为知识的深度挖掘是知识变现时代很重要的入门工作。如果有兴趣,拉到最下面投个简历。
所以,关于进入新工作的三条赛道都画出来了:
初级道:转行不转职、转职不转行
中级道:转行也转职,但是找到与过去专业和职位的关联点
高级道:赌一把未来新领域,从头开始
提问 2
Tt:我总觉得,只要踏踏实实提高自己的能力,其实平台并不重要——跳槽并没有能够真正增加自身价值,只是增加了自我的价格。老师您怎么看?
古典
先说观点——踏实做事我认同。但是平台对于价值重定义作用巨大。
我们都知道“ 外乡人效应 ”,也就是常说的“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外乡人在企业中的一个应用场景是 企业培训 ,领导者很多话没法和身边的人说——因为太熟悉了。所以往往诉诸于外界的老师、书籍或者理念,让他们作为代言人,就有了外乡人效应,很好传递。
另一个应用情景就是 跳槽 ——尤其在两个竞争激烈的公司之间。对方的信息和知识往往是自己很稀缺的东西。让外乡人进入自己的组织,可以迅速融合、衍生出新物种,这对组织和个人来说是双赢。
而原组织对于这些员工最好的策略,肯定是物尽其用,最大程度发挥其价值。即使暂时派不上用场,也会用高薪养着,至少不让他们去其他地儿——所谓“战略性包养”是也。
我就见识过我的老东家新东方的一位被“战略性包养”多年的人,他后来跳槽去了竞争对手处,发展速度和待遇都升了一级;几年后,他又被新东方重新返聘回来,在原来基础上再跳高一段。最近几年又被基金行业看重,直接做投资人去了。
这还真不是仅仅打信息差,更重要的是在不同组织里积攒的交叉经验、眼界和思路,本身就会让你价值倍增。
当然,外乡人效应的副作用是维持的时间不长,一旦你定居下来,外乡人变成了自己人,你的那套东西就不新鲜了。所以关键是在光环没有消失之前,赶紧提升自己的实力让自己配得上升级后的岗位价值。如果当前的组织很好不想换,那你就应该成为和外乡人接触最多的人——这样你就是组织内部最有外乡人光环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