蚩尤“宇于少昊”,说明其发祥地在今山东曲阜,这一地区史前时代属于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分布区。从距今6000多年前开始获得迅速发展,到距今5000年前后的大汶口文化晚期,不仅作为社会经济基础的原始农业、家畜饲养有了长足的进步,各种手工业部门一无论是石器还是骨角牙器制作,其工艺水平都日渐超过了同期的中原,制陶业更逐步走向中华史前制陶的顶峰。在此基础上铸铜工艺萌芽,开始只能铸造小型铜工具,稍晚的龙山文化时已有了青铜容器的铸造,并逐渐取代了制陶业的尖端手工业的地位。随着经济、文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多,一支支大汶口文化的先民相继西向发展,进入华夏集团居地去拓展新的生存空间,据研究得知,距今5000年前后,其部分居民已西迁进入豫中,直接发生接触的影响所及直达豫西、豫南、苏南等地,涿鹿之战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
涿鹿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势力的大规模对撞,炎黄代表西方、蚩尤代表东方。
涿鹿之战不同于阪泉之战,它是在两个部族集团之间进行的, 因而打得分外激烈,留下很多神话传说,如说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蚩尤作大雾弥漫三天三夜,黄帝之臣风后在北斗星座的启示下,发明了指南车,才冲出大雾。还传说黄帝在困境中得到玄女的帮助,制作了80面夔皮鼓,夔是东海中的神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黄帝用其皮蒙鼓,用雷兽之骨作鼓槌,“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涿鹿之战黄帝战胜蚩尤后,各诸侯都愿归顺,一致拥戴他为天子。应该说比之前的炎帝,TZ性质又向上迈进了一步。
《史记》节选下面记载了黄帝时期的统治范围,东到东海,丸山,括地志云:“丸山即丹山,在青州临朐县界朱虚故县西北二十里,丹水出焉。”在地图上找了下,大概是这个位置,距离海边最近处几十公里,上古时期应该会近些。当然也去了泰山,可见那个时候泰山就有很崇高的地位。
丸山位置推测西到崆峒,鸡头山。注曰在陇右,应该在今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开边镇。大概在宝鸡正北160里,也算是挺西的了。在网上找了张照片,大概长这样子。
鸡头山 鸡头山位置推测北逐荤粥,荤粥(xūn yù),是上古部族,晋灼等人称荤粥是匈奴在上古的称呼,韦昭认为荤粥是匈奴的别称,总之我们知道在那个时代就已经有游牧部落了,基本上学界认同匈奴汉族同源说。东西两个方向属于和平的巡游,北方是带有军事以为的逐,可能有小规模交战。与诸侯在釜山合符契,准确地说,不仅是以炎帝为代表的夏族和以黄帝为代表的华族的融合,事实上还融合了以蚩尤为代表的“九黎集团”的多氏族、多部落。北逐荤粥,合符釜山写在一起,我猜想这可能是黄帝会同天下诸侯的一次针对游牧部落的军事行动,战争还算胜利,至少是暂时赶跑了后者。军事行动完成后在回军路上举行了象征天下一统的仪式。
匈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