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公式:成败背后的科学(The Formula: The Universal Laws of Success)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 Albert-László Barabási)。
这本书说的不是“成功学”,而是有关成功的*科学*。
励志故事和名人传记有时候能给人带来一些启发。有些鸡汤作家和人生指南专家能从这些故事里挖掘出道理来,但那些都是个人的认识,不能上升到科学层面。科学理论,必须得可重复、可检验、有数据支持。
业务表现好,不等于成功。
业务表现(performance)是你自己的事儿。我们经常谈论的各种提升自我的方法,像刻意练习、意志力、高效率,这些都是研究怎么提高业务表现。业务表现好,说明你是一个高手,但高手并不一定成功。
一说中国的水稻专家,你马上就能想到袁隆平……你可能就只知道一个袁隆平。但是在内行看来,中国有好几个水稻专家不论是科研水平还是实际贡献都超过袁隆平。
这不是时代太愚蠢,这是定律。
巴拉巴西说,成功不是取决于你的业务表现,而是取决于你的业务表现对“社会网络”的*用处*。
决定你成功的不是你的业务表现,而是别人对你业务表现的评价怎么样。说白了,就是你的成功不是你的事,是我们 —— 也就是社会 —— 的事。
成功都是别人给的,你的成功由我们决定。想明白这一点,你对很多事情就容易释怀了。
上一所好高中,对学生未来考大学的成绩,到底有没有提升作用。注意好高中的大学录取率高并不能说明问题,因为好高中的生源质量本来就好。
科学的方法是,我们对比这样的两个学生:学生A刚好达到重点高中的录取分数线,学生B只比录取分数线低一分。他们原本的水平几乎一样,但是A去了省重点,B只能去市重点。那请问,这两个学生将来考大学的时候,他们的成绩会不会有显著的差距呢?
答案是完全没区别。研究者统计了像A和B这两个人高中毕业时的标准化考试的成绩,结果是一样的。不但省重点和市重点没区别,市重点和区重点、区重点和普通高中,对于正好跨线的两个人来说,都没区别。
那如此说来,重点高中并没有提升你的成绩 —— 是你提升了重点高中的成绩。
这只能说我们低估了分数的重要性。在绝对的分数面前,环境因素没有那么厉害。
艺术品的价格不是由“好坏”、而是由艺术的“网络”决定的。
作为画家,你必须知道一点:你的画能卖多少钱,几乎完全取决于你曾经在哪些画廊和博物馆里卖过或者展出过作品。
上名校对眼界比较低的人最有用。
《成功公式》这本书总结的第一条定律是 ——
如果业务表现可测量,业务表现驱动成功;如果业务表现不可测量,则是网络驱动成功。
胜者通吃,就是在一个领域中,最厉害的人会拿走绝大部分的蛋糕。可能第二名的表现只比第一名差那么一点点,但是你的成功是我们决定的,而我们只喜欢第一名。
明星赚钱是这样,产品占市场份额是这样,科学家写论文也是这样:最厉害的论文被引用的次数,可以是普通论文的几百倍甚至几千倍。第一名发的光非常、非常亮。
巴拉巴西的《成功公式》这本书中的研究表明,在高水平的竞争中,是金子也不一定能发光。
在一次专业的红酒比赛中,研究者在一天之内,把同一种红酒分三次给品酒师品评,结果品酒师的打分情况一般是这样的:第一次给打了80分 —— 这是在红酒比赛中是一个很低的分数;第二次打出了90分,第三次竟然打了96分的高分。能够自始至终给一瓶酒打出稳定分数的品酒师,在这次研究中只占18%。也就是说专家自己跟自己都不自洽,更不用说让专家之间互相自洽了。
金子和金子不好比。
人的技能通常都满足“正态分布”,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都在中间,高水平的人很少,而且他们比一般水平高不了太多。
先上场的人就会有一个巨大的劣势。凡是有裁判打分的比赛都是这样。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允许裁判看完所有比赛之后可以修改前面的分数,但是目前音乐也好、体育也好,都没有这个机制。
“靠近偏误( immediacy bias)”:我们总是对越靠近的东西感觉越强烈。生活中也到处都是这样的例子。西班牙选拔法官有个口试环节,星期一的通过率只有50%,星期五则高达75%。如果你要参加什么选拔性的答辩或者面试,一定一定要尽量往后排。
所以金子跟金子比,比的已经不是一般的业务表现了。出场顺序是只能听天由命的事情,在别的细节上,也许你还可以争取一下。
金子跟金子比,常常就是这种意想不到的细节决定成败。也许是简历里的一段什么特殊的经历,也许是衣着打扮,也许是聊天时的一个小玩笑,这些东西基本上跟工作能力没啥关系。然而如果面试官知道来的人都不差,他还可能只看这种小细节。
当所有对手都是金子的时候,你就需要找一些特别的点来突出自己。
《成功公式》这本书的第二条定律是 ——
业务表现是有上限的,而成功是没有上限的。
业务表现是正态分布,成功的回报却是幂律分布。
我会随便买瓶红酒。我会尽可能晚出场。我会保留一点个人特色。我会把别人的胜负看淡一点。
在金子对金子的比赛中,“公平”这个词没啥意义。差距已经微乎其微,裁判再怎么样都无法保证绝对的公平。
恐怖小说作家史蒂芬·金在1980年代也干过这样的事儿。他虚构了一个在底层奋斗的小作家的身份,而且接连出版了五本书。前几本的销量都很一般,第五本还不错卖了4万册。是一个书店的老板发现第五本书的风格实在太像史蒂芬·金了,真相才爆出来。
J.K.罗琳和史蒂芬·金恐怕都不会对自己的实验结果特别满意。他们没有复制自己的成功。
所以你要是觉得自己不是流量明星,是真的很厉害,你敢不敢匿名出一本书。
难道读者读书都是冲着作者的名气去的吗?
第一次奖励的作用,是证明了你的“可被奖励性”。
以前的成功 × 适应度 = 未来的成功。
欢迎度可以是炒作出来的,而适应度代表内在的竞争优势。所以如果你想知道一个东西好不好,你需要关注的是它的适应度,而不是欢迎度。
这就是巴拉巴西总结的第三条成功定律 ——
以前的成功 × 适应度 = 未来的成功
ww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