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朋友圈被某中学老师关门拉窗帘“暴打学生”刷了屏,令我有些不解的是,转载这些新闻的微友并不全然是从事教育事业的老师,好奇之下了解了事情经过,这里想说点事件以外的东西。
不知从何时起,继“医闹”之后,网上出现了“校闹”这个词。
在我国的传统中,教师一直与至尊天地和人伦父母一样受到尊重,学校更是庄严神圣的地方。
但是近年来,一些学校和教师却因学生事件而被频频置于风口浪尖,有的甚至被迫中断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演变成备受社会和媒体关注的校闹事件。
我在网上看到有则评论。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一位初中同学,所谓的“班霸”。当时我们班老师的态度可归为两类:漠视和教导。
很自然的,教导“班霸”的那位老师频频受到攻击,语言上的,甚至是肢体上的,那时年幼,大家似乎没有现在这么“敏感”,那位老师也一直报着“他还是个孩子,我要用心感化”的心态在教学。
“班霸”没有像电视剧情那样长大后步入正道,进入社会后,他因为吸毒斗殴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现在定期还要去社区矫正那里“报到”。
他说:“有时候想想,觉得最对不住的是那个老师,别人都觉得我是个‘坏作料’,看到我都绕着走,她是真心要帮我的,可惜我让她失望了。”
我听了很惊讶。
我以为,他会表达怨恨。
我以为,他会怪那位老师多管闲事。
近两年,老师被学生殴打、捅伤的新闻屡见不鲜。
古时的师生关系,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现在的师生关系,是“一言不合,拳脚相向”。
这种身份和地位的逆转,让本应备受学生尊敬的老师,迅速变成了弱势群体。为何如今会发生这种逆转?
家庭教育错位,父母过于“护犊”。
我们这一代很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 “物以稀为贵”,一家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瞬间变成了太上皇,一有不满就会大声哭闹甚至向父母动手。
到了学校里,尤其被老师批评时,就会把家里的那套“故技重施”,激烈反抗甚至伤害老师。家庭过于以孩子为中心,处处顺着孩子,造成孩子无法经受任何批评和挫折,而背黑锅的却往往是学校和老师。
很多家长的观念是:“我的孩子我随便打,别人不能打。”同样作为父母,我觉得这个观点也不算错。但前提是,你有在用心管教你的孩子,你的孩子是循规蹈矩的,至少不是充满恶意的。
如果你的孩子在家横行霸道惯了,在外仍然我行我素伤害到他人的时候,那就别怪别人来教育了,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你不让孩子吃苦,将来这个社会会让他很苦。
古语说:“棍棒底下出孝子”,有一定的道理,父母的过分溺爱,不但不利于孩子成长,无形中还会成为学校教育的妨碍,家庭教育的错位将最终导致孩子教育的失败。
社会舆论放大解读甚至误解,使老师成为“众矢之的”。而在师生关系发生纠纷时,迫于舆论压力,学生自然成为被保护对象,老师习惯性地成为问题的“承受者”,让老师这个神圣的职业成为精神上的“弱势群体”。
其实,在美国等西方国家,老师是可以惩戒学生的,有的国家还设有专门的惩戒室和惩戒规定。教育学、心理学的一系列研究也证明了,适当的惩罚有益于提高学习效果。
让人不平的是,每当出现老师教育打骂学生的新闻,结局多以辞退老师等方式结束,而学生伤害老师后,学校要遵守《未成年人法》,不得开除学生,不能进行法律惩处,甚至还要老师主动道歉达成合解。
2015的湖南弑师案,三个未成年人也只是按法律实行劳教,但这位老师的家人却要为他们的残忍行为承受一生的伤痛。
“我们还没有14岁,就算打死人了,也不用坐牢。”弑师犯刘宇的这句话,让人毛骨悚然。
类似的事件多了,老师这个群体难免人心惶惶。
有些老师就抱着这种心态:管得松顶多不得“第一”无所谓,但管得严会被学生和家长怨恨划不来。与其天天在“在刀尖上舞蹈”,终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如被大众骂不负责任,当一天老师撞一天钟。长此以往,受害的不仅是学生,更是整个社会。
我大学刚毕业那会,有个同学考上了教师,在一个农村学校教学。闲谈中聊起她的工作,她说那边的人都特别淳朴,有一个平时比较顽皮的学生家长甚至跟她说:“老师,我自己的孩子自己知道,他要是不听话,你就打他好了。”
我同学说:“我哪能真的打他,他毕竟还是孩子,但那个家长的话坚定了我要教育好他的决心。”
学校、学生、家长三方本就不该剑拔弩张,或许彼此理解才是万能的粘合剂。
别把师道尊严毁得面目全非,别让“教育”没了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