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恶的距离,豆瓣评分9.5的高分台剧,比较能够反应客观现实。

本剧以罪犯本身和媒体大众的角度为切入点,故事从一则新闻报道开始的,杀人犯李晓明被判死刑。两年前,他闯入一家影院,持枪随机杀人,造成9死21伤的严重后果。接着为杀人犯李晓明辩护的律师王赦(吴慷仁饰)被愤怒的大众泼粪。(剧情不再过多阐述。)
王赦从业以来,一直致力法扶案件,寻求法律公正,坚信公平法治。但他为杀人犯辩护的行为,不止民众不理解,就连妻子家人也不能接受。他给妻子解释时,说了一句话,“就算被这个社会讨厌的人,他也该受到司法程序正义的保障。”


是啊,法律重视人权,即使是罪犯,也该保障其该有的基本权利。任何人的无差别对待正能够体现法律公平公正。
当看到下图,也就是李晓明被枪决,王赦回头看法律的天平标志时,我能感受到王赦信仰的彻底崩塌,以及伴随而来的那种悲痛,不禁思考,法律它真的公平吗?一个被舆论左右的法律,才是最可怕的。

“我不明白为什么不让他的家人跟他见最后一面,这合法吗?合理吗?合情吗?他真的该死,他杀了人就应该死,可是不代表要民主法治跟着一起陪葬。”


随着剧情,我想起在专科警院上学的时候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法律的目的不在于惩罚,而在于教育和预防。”

如果是单纯的惩罚,又何必在意那么多的程序?一个人杀人了,直接逮捕枪毙,既大快人心,又节省司法资源。可法律不是这么简单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它讲究人权保障,讲究程序正义,不但保护受害人,同时保护致害人。因为法律不是说,一个人犯罪,就丧失所有的权利,而是依然享有基本人权。
而剧中王赦一直致力于寻找罪犯杀人的动机、目的,只有找到原因,才有可能去预防,不然杀死前一犯罪者,又出现许多模仿者,治标不治本。
剧中的新闻媒体只想抓独家新闻,吸引读者眼球,提升收视率,带动流量,丝毫不在乎事件真相,不在意给被曝光者带来多大的伤害,只管掀起舆论浪潮。这也是社会的现状。
剧中的李晓文和应思悦,一个是杀人犯李晓明的妹妹,一个是患有思觉失调症的应思聪的姐姐,两个人都面临人生的重大课题,一直保持希望互相鼓励,结局都是美好的。看得见的东西就不用相信,就是因为看不见,我们才更有机会去相信。比如希望。

剧中的人物都曾像现实妥协过,但他们在妥协之后,又重新燃起斗志,坚持信仰,。我觉得这部反应现实的剧最大的缺点就是结局太过完美。(或许是为了过审)
我坚信,即使没人理解你所做的,你也要知道自己做什么,相信自己的信仰。在做任何事前,都要换位思考,是否会给别人带来困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