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们与恶的距离》感想

《我们与恶的距离》感想

作者: 萧千痕 | 来源:发表于2020-02-28 20:29 被阅读0次

我们与恶的距离,豆瓣评分9.5的高分台剧,比较能够反应客观现实。

本剧以罪犯本身和媒体大众的角度为切入点,故事从一则新闻报道开始的,杀人犯李晓明被判死刑。两年前,他闯入一家影院,持枪随机杀人,造成9死21伤的严重后果。接着为杀人犯李晓明辩护的律师王赦(吴慷仁饰)被愤怒的大众泼粪。(剧情不再过多阐述。)

王赦从业以来,一直致力法扶案件,寻求法律公正,坚信公平法治。但他为杀人犯辩护的行为,不止民众不理解,就连妻子家人也不能接受。他给妻子解释时,说了一句话,“就算被这个社会讨厌的人,他也该受到司法程序正义的保障。

是啊,法律重视人权,即使是罪犯,也该保障其该有的基本权利。任何人的无差别对待正能够体现法律公平公正。

当看到下图,也就是李晓明被枪决,王赦回头看法律的天平标志时,我能感受到王赦信仰的彻底崩塌,以及伴随而来的那种悲痛,不禁思考,法律它真的公平吗?一个被舆论左右的法律,才是最可怕的。

法律的天平

“我不明白为什么不让他的家人跟他见最后一面,这合法吗?合理吗?合情吗?他真的该死,他杀了人就应该死,可是不代表要民主法治跟着一起陪葬。”

随着剧情,我想起在专科警院上学的时候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法律的目的不在于惩罚,而在于教育和预防。”

如果是单纯的惩罚,又何必在意那么多的程序?一个人杀人了,直接逮捕枪毙,既大快人心,又节省司法资源。可法律不是这么简单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它讲究人权保障,讲究程序正义,不但保护受害人,同时保护致害人。因为法律不是说,一个人犯罪,就丧失所有的权利,而是依然享有基本人权。

而剧中王赦一直致力于寻找罪犯杀人的动机、目的,只有找到原因,才有可能去预防,不然杀死前一犯罪者,又出现许多模仿者,治标不治本。

剧中的新闻媒体只想抓独家新闻,吸引读者眼球,提升收视率,带动流量,丝毫不在乎事件真相,不在意给被曝光者带来多大的伤害,只管掀起舆论浪潮。这也是社会的现状。

剧中的李晓文和应思悦,一个是杀人犯李晓明的妹妹,一个是患有思觉失调症的应思聪的姐姐,两个人都面临人生的重大课题,一直保持希望互相鼓励,结局都是美好的。看得见的东西就不用相信,就是因为看不见,我们才更有机会去相信。比如希望。

剧中的人物都曾像现实妥协过,但他们在妥协之后,又重新燃起斗志,坚持信仰,。我觉得这部反应现实的剧最大的缺点就是结局太过完美。(或许是为了过审)

我坚信,即使没人理解你所做的,你也要知道自己做什么,相信自己的信仰。在做任何事前,都要换位思考,是否会给别人带来困扰。

相关文章

  • 《我们与恶的距离》感想

    我们与恶的距离,豆瓣评分9.5的高分台剧,比较能够反应客观现实。 本剧以罪犯本身和媒体大众的角度为切入点,故事从一...

  • 我们与“恶”的距离——拆读《我们与恶的距离》

    最近读了一本哲学思考书《我们与恶的距离》,这本书的作者拉斯.史文德森是一位哲学系教授,也是一位国际非虚构类畅销书作...

  • 我们与恶的距离

    都说是多事之秋,可如今才刚入夏,这“人世间”却犹如下了一场磅礴大雨,令人寒凉入体,不颤而栗。 昨天有个微博热搜稳居...

  • 我们与恶的距离

    零。

  • 我们与恶的距离

    不想用打字的,就用手写的了。

  • 《我们与恶的距离》

    最近在看这部剧,感触挺深的,正好这期间也发生了一些事,也让我越来越模糊对于好人、坏人的定义。 就像剧里的王律师说的...

  • 我们与恶的距离

    文/信真 前段时间,有一部蛮火的台剧,叫《我们与恶的距离》。很久之前室友就强推我去看,但一直没看。昨天一口气把它看...

  • 我们与恶的距离

    一部十集的台剧,9分+的评价,道出了普通人面对恶的状态。 这部剧,从几个为害社会的故事讲起,悲剧发生后,对加害家庭...

  • 我们与恶的距离

    得未曾有 满心温柔

  • 我们与恶的距离

    电视里面林晓明杀人案件看着是偶然,实则是必然。小时候家庭教育造成孩子心理的缺陷,从小一个人关在小黑屋里,没有大人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与恶的距离》感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xmrh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