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是“鸡汤”的狂热小粉丝,整日看什么《智慧背囊》呀,《时文选萃》呀,《读者》呀,《青年文摘》呀……还买了许多励志的鸡汤书:《万能钥匙》——据说比尔盖茨就是看完这本书后毅然决然地退学了;《没有任何借口》——美国西点军校传授给每一位新生的第一个理念;《依靠自我》——张爱玲翻译的唯一一册美国人的书。我曾天真的以为我也会像书里的主人公一样,屌丝逆袭,走向人生的巅峰,成为别人羡慕嫉妒恨的对象;我也会像比尔盖茨一样成为传奇,像爱默生一样成为大文豪。我觉得我的未来充满了可能性。
有毒的不是“鸡汤”高一时,我的理科差到不忍直视,试卷上都是一片惨不忍睹的红。但是,我看了那么多鸡汤呀,鸡汤告诉我努力就会有回报的,坚持就会迎来美好的明天的。于是乎,我每日挑灯苦读,每日沉浸在题海里,期望我的努力得到回报。可是高一最后的期末考,我的所有理科,达成统一战线,全都不及格……我没有看清现实,及时刹车,掉转车头,而是觉得是自己的努力不够,自己坚持的时间不够。因为那些故事里的主人公最后都成功了呀,我相信我也可以的……于是高二分文理科时我死犟着待在了理科班,开始了新一轮的自虐……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我并没有成为想象中学渣逆袭的典范,而是成为了学渣中的学渣,理科实在不是我这种愚笨的人所能挑战的,再经过一年的苦熬后,我灰溜溜地历尽万难转入了文科班。
我悲哀地发现曾经的我想的有点多,很多事不是简单的努力就可以做到的。而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没有成为所谓的传奇,甚至连优秀都算不上。我依旧只是个丢到人堆里都不会有人注意的普通人,想想只觉得心酸。
而曾经盛行一时的鸡汤文,曾经被我奉为圭臬的鸡汤文,如今也遭遇了滑铁卢,被大家从神坛上拽下来踩在地上,成为毒鸡汤,成为大家的眼中钉,肉中刺,拔之而后快。我曾深受其害,现在当然义无反顾地加入到抵制鸡汤的阵营当中,还一副高人一等的优越感,看不上那些整日沉浸在鸡汤文当中的人,认为他们太幼稚,太不成熟了,太傻了,听到谁将鸡汤奉为真理,就忍不住不屑,自觉自己多有见识……
有毒的不是“鸡汤”可依然有人相信鸡汤,宿舍那姑娘在书桌最显眼的地方贴了这么两句话:“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命运的好坏由自己创造”“将来的你一定会感激现在拼命的自己”。我们看到后还默默地嘲笑了她一翻,都研究生了还相信这些鸡汤。可是,后来的她,真是让我们啪啪打脸。她早出晚归泡在图书馆,暑假一人深入偏远地区去调研,桌子上放着厚厚的资料……最后她拿到了国家励志奖学金,发表了诸多论文,论文获得了诸多的奖,而我们依旧在浑浑噩噩度日,不知未来的方向。
也许,有毒的从来就不是鸡汤,有毒的是我们不加分辩的心,有毒的是我们不谙世事的傻。
知乎上有个答案说:心灵鸡汤是给了汤,没给勺子。看了这么多鸡汤的我,深以为然。但我想也许鸡汤本来也就不应该给勺子,也根本没办法给你勺子。鸡汤文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给了你希望,给了你继续前进的勇气,仅此而已。就像禅宗里的指月之指,告诉你月亮就在那里,但是怎么走,要靠你自己去悟。
罗永浩在演讲的时候说,他当年为了当上新东方的老师在山上苦学英语。为了克服自己的畏难情绪,就去旧书市场上买了几十斤的鸡汤故事。每当自己学不下去时就看上几本,瞬间就又觉得自己精神满满,干劲儿十足了。罗永浩对鸡汤的分析还是很有道理的,鸡汤似乎更像是麻醉剂,让我们沉浸在对未来的美好期盼中,忘掉现实的黑暗,忘掉现实的风雨,也更让我们能忍受现实的种种,只为那美好的未来。但鸡汤其实上只是一种手段,一种通向未来的手段,而很多人却将鸡汤本身当成了目的,沉浸在鸡汤中难以自拔,而鸡汤根本就不是让我们饱腹的饭,甚至也不是给我们营养的真正鸡汤,它有的只是鸡汤若有若无的温暖,喝的多了只会给我们造成一种自己很牛逼的假象,除此之外也就别无他用了。
鸡汤不提供勺子,它仅仅是让你闻一闻鸡汤的香气,激发你去寻找勺子的动力。鸡汤不是灵丹妙药,包治百病,它仅仅是止痛药,当你不疼时,要自己爬起来去寻找对症的药。鸡汤不是万能钥匙,不能打开所有的锁,它仅仅提供可能性,你要知道每个锁都有自己唯一的钥匙。
爱因斯坦曾留下一个关于成功的公式,这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W=X+Y+Z”。爱因斯坦说:“X代表艰苦的努力,Y代表方法正确,Z代表少说废话。”所以,当你看了很多鸡汤以后请记得站起来去寻找成功的方法。
有毒的不是“鸡汤”用一句鸡汤作结吧。90%的人看完鸡汤依然坐在电脑前,10%的人出去找勺子了,最后只有1%的人成功找着了勺子,也只有他们有资格说,“恩,这鸡汤尝起来,味道也就这样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