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部首分篇梳理第六(上)
关于这一篇,我在《说文解字》的部首排列规律一文中曾指出:今本《说文》所属的第六篇,很可能出现篇次错乱,应归类于五行篇,而真正的第六篇,应是今本《说文》所属的第十二篇。
之前分析,第六篇大致与独立空间相关,所以,「𠃉」、「不」或者该归到第五篇。然而《说文》认为「不」为「至」的反写,加上《说文》认为「𠃉」为玄鸟。所以《说文》原版「𠃉」、「不」、「至」三部肯定属于同一篇(然而此三部,《说文》或许都没解析正确)。
因此,「桀」部为第五篇的末部基本可以肯定。或许正因为如此,徐铉在重新整理《说文》时,认为「桀」部与「𠃉」、「不」、「至」等部没有明显的构形关联,反而与五行之木篇关联紧密,于是将两篇的次序混乱了。
𠃉/
该部所属字只有「孔」和「乳」:
若许慎得见两字的甲金文,估计就不会将两字的右部解为玄鸟。
「孔」字的右部,由小孩囟门所留的长辫子所化,「孔」字本义为囟门,某种程度是「囟」字的异体。引申为小洞。
古文「乳」字右部,很可能是「乃」字的反写:
不
象形,构形为只开花不结果(华而不实,挂果失败,下图红框):
古文字(特别是金文)上部的倒三角状构形,就是没发育起来的幼瓜。
至
「至」,从反矢从一:
其构形本义为到达。构件「一」在此处从地平线构形引申地面。甲骨文中有上下反写的构形(红框处),更加能明确从矢从一。
「至」可引申“上限”“边界”一类表示界线的含义。该含义正是独立空间所包含的基本属性。
西
東和西现在表示方位是很明确的事,然而,造字最初为何以这两字表示方位,其甲骨文含义是什么?弄清楚这个,或许某个角度能判断仓颉造字的传说是否就是在关中发生。
篆文的東西两字,已经与甲骨文相去甚远,《说文》依构形附会方位,实在有点牵强,特别是「東」字,日在木中,最多表示太阳接近地平线,然而早晨与傍晚都能在这个位置。
由于地球自转是东西向的,对古代的人来说,东西方向同纬度的迁徙,要比南北向的迁徙更容易适应。因为冷热干湿状况来说,东西向的变化是渐变的,而南北向的迁徙,距离稍远,那就是突变,对生存能力比较弱的古代人来说,那等于是换了个世界,稍不小心可能灭族。
因此,东西向的表达,很可能是一组相对而又属性相近(甚至一致)的存在。
那么我们来看看「東」字最初是什么:
光是「東」字的构形,还是不太好判断,但参考相关字「重」,结论就很明显了:
「東」的甲骨文,很肯定就表示行囊。但为何这种构形能表示行囊呢,其实物大致怎么回事?
根据上图的金文构形,我们能判断那是一种类似圆灯笼形状的,由輮制(輮以为轮)木(竹)棍与绳索组成的容器。如此,则「東」字的造字时间,肯定早于金属工具普及(最可能是东亚的新石器时代末期,因为一般认为,青铜制造技术是西方向东方传播的。)
我们文明的起源地,一般认为是河洛地区(关中或河南的河洛),该争议地区,有一个共同特点,都位于大致北纬34度到36度间,而该纬度区域,还有一条东亚地区的重要分界线:游牧-农耕分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而中原地区的人通过该分界线往西,唯一的出口只有一个,那就是陇西-河西走廊(燕山缺口严重绕路,不算向西,算向北):
这条分界线的出口位置,刚好在关中地区的西部(也是秦长城的西端)。因此可以这么认为,自然条件下,关中地区西方是纯游牧,而东方则是纯农业,而关中自身,则是以畜牧为辅的农业。
游牧地区的一个明显特征,那就是基本没有树木(都是草原)。而前面分析,「東」是竹木制成的行囊,那么「西」有没有可能是游牧地区特有材料制成的行囊呢?
很明显,牧民携带大量的物品上路,最低成本的办法(石器时代或许是唯一办法),就是羊毛毯(贵重的或许用羊皮)包裹后用绳子打包,然后用马(或骆驼)驮:
到春秋战国,由于诸侯混战,交通隔绝,「西」字开始分化:行囊构形上部添加木质挂钩,该构件最后演化为「西」的上部(下图黄圈),另一分化结构就是篆文「西」,也就是鸟巢构形:
当然,估计不少人认为开口状的甲骨文「西」为鸟巢,然而其横竖交织的构形,更像是人造物,而非鸟窝的交织状。
无论「西」表示“行囊”还是“鸟窝”,都是某种独立空间,正合之前分析的第六篇之主旨。
鹵*
单看「鹵(卤)」字构形演变,不好判断其构形含义,但有个以「卤」为构件的字能给我们提供帮助,那就是「鹽」字:
「鹽」是什么我们都很清楚,综合「鹽」字的金文与篆文,「鹽」字的构形,大致就是加水溶解盐湖带杂质的盐块,然后等待高纯度的食盐随水分蒸发而析出。
那么「鹵」字从“四点”从西的构形就很好理解了,那就是皮囊里盛满从结晶盐湖采得的天然结晶盐块。那么「鹵」字最初含义就是西方来的天然结晶盐。
从天然结晶盐杂质含量多的特点来说,「鹵」字简化为卤,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卤」作为为「西」的异体,表示行囊。而鹽(盐)是每日必需品,古人出门在外,盐是是一定要带的。所以用「卤」指代鹽(盐)。也算说得通。
鹽*
见上,「鹵」字含义搞清楚,那么「鹽」至少可以使用异体「𪉟 」作为常用构形 。
「鹵」和「鹽」该入「西」部
户
象形,独扇的门(門)。
門
象形,双扇的门。「門」简化为门,似乎也还能接受,因为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都改成高门大户,门中有门也不鲜见。这些富足的人(夜里)在门口留个长明灯成为常态,所以异体「门」就出现了。而现代社会,独扇门更成为商品房的常态,而感应灯更是开始普及。因此「門」简化为「门」更符合社会现状。
门和户,都是独立空间(房间,“六”)的出入口,
耳
象形。听力范围为一个有限空间,是以归于该篇。
𦣞
该部在甲骨文中作为「姬」字的构件存在:
关于「𦣞」部,于省吾認為象梳篦之形,是「䇫」的初文。本義是疏理頭髮的梳。
《说文》将该部归于此篇,疑似因与「耳」字构形接近。
若从「姬」字出发去理解,「姬」为成年女子(及笄)。则「𦣞」为「笄」的异体,是女子成人(独立)的标志。如此,「𦣞」归于该篇也属当然(独立空间之属性,独立)。
手
象形。「手」字归于该篇,估计因为房间(独立空间)由双手打造。
𠦬
该部为「脊」字的上部构件:
「𠦬」与「脊」其实互为异体。
脊及其相连的肋骨,撑起一个独立空间,柔软的五脏得以容身其中而不下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