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伴君:生活中有不少“好为人师”的人,这类人是习惯性好为人师,这类人一开口我便知道,如果对方“好为人师”时的对象不是我,或者在我很有空的时候对我“好为人师”,那倒听听无妨,也礼貌地回应,能学习的地方也学一下。但如果我忙的时候,对方还一直在旁边说那些我觉得当时不想听的话或者我内心不认同的观点,我会觉得很烦。我很认同荀子在《劝学》中说的话。
荀子《劝学》:“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傲”指浮躁;“囋”读zá指啰嗦,“向”通“响”)
书伴君:如果别人没问你,你就主动说一大堆那叫做浮躁,表面是我为你好,对你掏心掏肺交流,实际上要么是显摆自己,要么是通过浪费别人的时间满足自己那颗刷存在感的心。如果别人只是问一个问题,对方回答两个或者很多问题,那叫做啰嗦。浮躁和啰嗦都不可取,君子答问应该如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处。那到底怎样才算恰到好处?
荀子:“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gǔ)。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
书伴君:以上那段的解释是:对方有礼貌,才可以一聊;对方言辞和顺,才可以细聊;对方态度诚恳,才可以深聊。如果对方没礼貌你还聊,就是浮躁;对方值得聊你不聊,就是怠慢;不看对方的回应就瞎聊,就是盲目。我们应该不浮躁,不怠慢,不盲目,谨慎地对待每位前来求教的人。
书伴君:再说一个“习惯性好为人师”的例子,其中这类人锁定了某对象后,习惯性用自己的意见炮轰该对象,有时还闹出笑话,我在网上看到过相应的例子:
古装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热播时,一位自称业内专家的网友,从服饰到台词,他将剧集各个方面作为反面教材,并教导观众他所认为正确的拍摄方式。
他的表述中充满生僻的术语,许多人认为他专业素养深厚,还尊称他为“老师”。
直到品评剧组选用的主题曲时,他又迫不及待发表“高评“了:受不了现在的古风歌曲,为赋新词强说愁。比如最近那很火的《知否》主题曲,一来就是“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接一句完全不知所谓“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全靠辞藻堆砌,逻辑上狗屁不通,矫情而不知所云,还不如喊麦!
评论区一片哗然,因为主题曲的歌词,引用自李清照的作品。
有观众质疑:“老师,您该不会连李清照的《如梦令》都不知道吧,这可是小学就要求掌握的宋词。”
该网友没有正面回应,而是在一片嘲讽声中,连夜注销了平台账号。
书伴君:说得头头是道,最后发现,闹笑话的是自己。被人揭穿或者自己意识到问题还好,如果一直好为人师而不自知,会有什么后果呢?我们看看李安导演的这段经历和他对自己的反思:
著名导演李安年轻时,参加过一个摄影集训班。因为有过拍摄经验,李安常把自己当作老师,指导身边年龄稍小的组员。
临近课程结束,学员们需要自行组队,完成期末考核的作业。此前得到李安指导的学生,纷纷跑来和他组队,而他本人也很享受身为人师的感觉。
直到交作业当天,李安发现平时闷声不响的学生,无论是在作品的剪辑还是镜头上,都超过他。李安日后在采访时说:“如果你一直想给别人当老师,就会下意识靠近那些不如你的人。这样你也许能获得一些心理优势,却会远离真正优秀的人,从而失去学习和进步的机会。”
书伴君:如果他没有这番反思,日后就不可能成为大导演。有一段话说得好:
当我们把时间用来博取外界的肯定时,就很难静下心来,审视自己的缺陷。炫耀自我和好为人师者,掩饰不了自己的无知。人人自有其路,与其指点别人的道路,不如专注自己的方向。
书伴君:如何专注自己的成长?交际学大师塞莱斯特·黑德利在TED演讲时说的话我比较认可:
如果你想有所成长,那就在和别人的交往中,尽量让自己处于一个倾听者的位置。
书伴君:所以,“闭嘴,倾听”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其实我平时写的文章只是谈自己对一些事物的看法,我的初心是把自己当时的思想认识记录下来,我并不是想着别人看了我的文章有什么收获,我很怕评论区里有那些看了文章或者没看文章的人评价“说得有道理”“我认同”之类的话,我只是记录思想,但并不想把自己的思想灌输给读者,这样我会觉得自己“好为人师”,从而内心不安,而且我只是写自己认为“对“的观点,不代表真的“对”。但如果我不公开发文,就没有内容收益,仅此而已,所以,我每一篇都会选择“关闭评论”。当然,如果文章真的对你有一点帮助,那是我的荣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