抉择或者说选择,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每个人随时随地都要面临选择。然而大部分人都是按照自己的惯性行事,根本就没有去做选择!
早上闹铃响了,是立刻起床还是再窝一会儿?知道晚上十一点后睡觉太晚,对身体不好,对家人也不好,可是到了这个时刻,是选择去睡觉还是继续刷手机?越是不可爱的孩子,越是缺爱,当孩子言行极不可爱,甚至让人讨厌的时候,你是给他爱和体谅还是讨厌他?……大部分人都是按照惯性走,而不是真正凭借自己的正确认知去选择自己的言行和态度。不能做到知行合一,这是其一。
其二,人们自己认为的选择与抉择,其实只是意志力的抉择,并不能叫真正的选择。
有人曾经做过一个调查,让一百零五位女中学生描述她们曾经有过的抉择或说选择。她们的回答基本都是这样的:当有人让我一起吸烟,我没有吸;考试的时候我想作弊了,但是没有去做……这些都是yes或no的选择,还不是高水平的选择。
真正的选择应该是有许多选项的选择,而且要想做出最智慧的选择,就要有很多更多选项。
另外一个研究,刚出了一个新的唱片,调查一组女生,问她们要不要花15美元买这个唱片,95%的受试者表明要买。然而当研究者多问了一句话,“如果你这15美元省下来可以买你任何想买的东西,那你要不要买这张唱片?”只有65%的受试者说要买了。
这个附加的选择条件,本就是多余的,本来钱就是你的,你如果不用来买唱片,当然是用来买其他任何你想要的东西了!然而就是多了这一个选项的考虑,选择就不一样了。 所以要想做出明智的选择,就要有更多选项。
曾经有一个故事,主人公可以拿一个大学教授和王健林打比方吧,就是说这个富豪听说这个专家,就邀请专家去他家里做私人家庭教师,同时还可以给他做顾问,年薪不低,忘了具体数字。
这个专家要不要接受这个邀请呢?
他接受了,生活条件会改善,但是不知道自己的研究还有没有时间做。有很多好处也可能有不好。
这个专家怎么选择的呢?
他即考虑正反面利弊,也听从自己的朋友的意见,还找认识这个富豪的人听他们的意见。最后,他提出了他的意见:找一个老师去他家做家庭教师,但是他随时指导这个教师,而且假如后期他们合作解散,富豪还要给他每年多少多少钱(比合作着的时候当然少了)。富豪竟然同意了。
这就是智慧的选择,要想做出智慧的选择就要有很多选项。单是呈现选项的过程,就是越来越切合实际,真正的实事求是,越来越智慧的过程。
想来自己曾经的所有尝试,尽管不能算是成功,但是提供了自己理解世界的更多角度和层面,都是有意义的,只是完全自己摸索用的时间有点长。
再接下来的日子里,除了自己思考外,还要有更多的读书和与人交流,这样才能在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刻,拥有更多的选项,甚至是可以自动冒出来很多选项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