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与言为二,没有表述之前的客观事物的存在是一,对客观事物一解释一表述,这已经不是客观事物了,已经是独立于客观事物的概念,于是就有了“客观事物非概念”和“客观事物概念”,故说“二”。那么这个再加上原来那个一,就成了三。这可以和“道可道,非常道”结合来理解。道是一,说出来就不是“道”了,成了“指之非指”的前后两“指”。两指加上道,这就有了“三”。这个“三”作为客观存在,本身也是“一”,然后你再去表述,就又有了“三”。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就别琢磨了。
道未始有封,封就是前面说的“言”,是对道的理解。给道做个理解。
一个人要表现出仁、廉、勇,是因为他只看到仁、廉、勇的好,没看到相对的那一面。没有做到“怀之”。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寻求“道”而一定要找到一个符合自己理解的道,是找不到的,因为时时刻刻处处都是道,不需要找,也找不到。所以从这个意义看,想要探寻一个问题的究竟,等到明白究竟再去应用,永远没有究竟。这段里面的天府状态:“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这是一种与元神接通的状态,与元神接通并不是什么都知道了不用学习了,而是比空杯状态更美妙的“天府状态”。
尧与舜的对话,一方面说明“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不是先去学习做圣人的规范,然后努力去做,而是照之于天,有违道的念头一出现便心中有感知,然后寻这个感知就好了,这就是阳明先生说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圣人,有个良知,有个明德,只去擦亮这个良知,接近这个内心的道就好了。
尧的老师叫许由,许由的老师叫齧缺,齧缺的老师叫王倪。王倪启发学生这一段,完全是用自然中发生的事情来描述自然之“道”,这恐怕便是“道可道,非常道”的例子了。
瞿鹊子所描述的孔夫子对那段言论的反应,孔子为何会说是孟浪之言呢?孔子还说过“敬鬼神而远之”,并不代表孔子不相信鬼神的存在,而是说明他认为在什么道就做什么道的事情。孔子一听说那段话的人就到不了理解那段话意思的境界,就好像还没有一二三四层楼,就喊着五楼最好,只要五楼,所以孔子喝止说别听那些,先盖一楼。长梧子说,连黄帝也不过在三楼的样子,孔子怎么知道五楼什么样呢?(但人家孔子知道自己达不到,人家也不瞎想)。你就差更远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