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大学校园接连曝光出《学姐霸凌学妹》、《同学在群里问7号要开会吗,却被怼要”注意身份“》、《学生会干部逞官威》等事件,引发了社会关注。同时也让人们发现,那延续了千百年的社会等级制度,已经侵蚀了校园这最后的一片净土。
(具体事件可见新鲜事《象牙塔内的等级制度》、《热点持续追踪,历史不曾遗忘》,或文末链接)
10月6日,全国40多所高校学生会通过共青团中央官方微信公号,发出关于发起《学生会、研究生会干部自律公约》的倡议,提出要反对学生会的工作和干部中存在的功利化、庸俗化问题。全文如下
这份自律公约所涉及的几点确实是一些学生会的弊病。而对于不少人来说,会突然发现,这些看似理所当然的事情,如今竟然还需要靠公约来约束,由此可知社会等级制度对校园这片净土的侵蚀已有多严重。
而对于这份公约最终所能达到的效果,其中也有一个不小的问号。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校园的等级制度也不是形成于一朝一夕之间。而且校园的等级制度与社会上的等级制度略有不同的是,后者是千百年历史中人为的主动设计,而前者更多是被动的潜移默化。也就是校园的等级制度可以说更是一种结果,而不只是一个原因。
而既然如此,那么仅仅是对症下药(学生会自律公约)也许还是不够的;对因下药才能有长久的疗效。
那么为什么会有学生会这个学生组织呢?
学生会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由本校所有学生组成的社团(全国的学生会则统称“全国学联”,初衷是为了更好地为校内学生们协调服务、组织活动等,是一个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的权利代言并督促学生义务的组织。理论上这个组织应该具备独立运行、平等民主等要素,这与社会上的工会组织是相似的。
既然学生会的宗旨是为学生服务,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学生会干部的官僚主义现象呢?“俯首甘为孺子牛”为什么会变成“把你当成‘孺子牛’”了呢?
正如上述所说,校园的等级制度更多是被动的潜移默化。千百年来,社会上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这种意识观念不仅存在于官僚阶层,同样也存在于普通群众中。这使得不少人只要身有一职,在潜意识中就会觉得高人一等;也有不少人只要遇到有职(或职位更高)之人,在潜意识中就会觉得低人一等;而且即使是相同层级,往往也会找各种名目分出个三六九等。
而这些等级观念已经深入社会的各个角落,生根发芽成长,多多少少影响着社会中每个人。虽然说如今社会上,等级观念相比以前已是淡薄了不少,但久疾难医,路漫漫其修远兮……
而那些被称之为“象牙塔”的校园,又是如何被潜移默化的呢?
1.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并不是泾渭分明的
校园并不是与世隔绝的,校园中的每个人,同样都还有一个社会身份。而这个社会身份就会对校园生活带来影响:在校学生的月生活费平均1000,不代表每个学生都是1000;有的学生必须依靠学习作为就业的跳板,而有的学生仅仅是为了体验生活等等。而反之,在校学生同样也能对社会产生影响,比如五四等。
而在这相互影响中,就看是哪一方影响哪一方,又是哪些人影响哪些人了……
2.大学的校园生活离社会越来越近了
相对于一些特殊时期来说,大学已不再是单纯追求学术、思想的地方(当然,最早也不是),而更多地成为社会职业的跳板。这就使得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必然会受到专业、职业、行业的相关影响。比如物理系的学生与金融系的学生,在校园生活上就会有不少区别,受到的社会影响也不尽相同。
在大学教育日渐普及的情况下,以就业为导向是无可厚非的,甚至是必须的。但这同时也使得大学生活受到更多的社会影响。不过再往上走,到硕士、博士相对就会好一些。
3.校园教职员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校园之中,教职员与学生的距离最近,产生的影响也是最直接的。而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一些校园的一些教职工中,同样存在着不少官僚主义。也许一般学生对此并没有多少感觉,但是作为学生社团组织的学生会,则会深受影响。
4.学生会性质的变化
学生会这种组织,要是追溯起来的话,从小学开始就存在了。小学的“学生会”是以正副班长+课代表+各种委员+一二三条杠组成的,这其中不少是兼任的。而从功能性来说,小学的“学生会”主要是由品学兼优的学生组成,为其他学生起一个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比如收发作业、卫生检查、学习帮助等等。整体来说算是非常纯净了(但偶尔也能看到些“小社会”的存在)……
而对比标准的学生会来说,小学的“学生会”受限于年龄层,因此不具备部分学生会应有的职能,只能算是“老师的小助手”。
然而,随着学生的成长,直到大学。大学的学生会依然没有摆脱“老师的小助手”这个角色。而没有承担起作为大学的学生会所应该承担的权利和义务,形成了学生代表不代表学生的现象。
昨日,新京报发表了一篇评论《一些学生会为什么会变成“仿真官场” 》,该评论以高校教师的视角,描述了“一些大学的学生会已经异变成了一些行政部门‘治下’的工作部门,学生会干部则变成了他们的工作助理”的现象:
上述《公约》中说:“不能倒置本末、荒废学业,不能因学生工作而迟到早退缺课旷课。”本末倒置的现象,在学生干部中普遍存在。据我观察,这个责任多半要由某些高校学工干部负责,他们经常把本应属于自己做的工作推给学生干部,比如上课期间要求学生干部来开会等等。
我看到《公约》中还要求学生干部“不借组织平台为个人‘镀金’‘铺路’,不借担任学生干部机会谋求‘加分’‘保研’等私利。”事实上,类似倡议中这样的政策,也正是一些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出来的。
一些高校行政管理者为了吸引学生牺牲学业,分担本应他们承担的工作,只有制定这样的政策来劝服学生,长此以往,学生会干部往往变成一些学工干部的跟班,有样学样。几年下来耳濡目染,自然养成所谓“形式主义、漂浮作风”的小官僚。
所以,高校学生会干部的“功利化、庸俗化”问题的确普遍存在,但问题的根子不只在学生身上。
也就是部分学校的等级制度,甚至是校方一手构建的。
那么,这种历史悠久的顽疾,单靠一份《学生会自律公约》就能药到病除吗?
首先,值得肯定的一点是,这份公约能够直面问题,并形成指导思想,这有助于大家从深层次的思想观念开始改变,同时也能让大家在面对这种情况时,能够有“约”可依。
但是,公约也仅仅是公约,并没有强制效力。而且只有指导思想,那么在执行层面必然会出现偏差,比如具体如何定性、以及定性之后要如何处理等。
而且正如前文所述,出现学生会(校园等级)的问题,学生更大程度上是果而不是因。只约学生的话,恐怕只是会本末倒置,缺少长效。
而要标本兼治的话,就需要在这份《学生会自律公约》的基础上,从社会层面、学校教职工层面、以及学生会、学生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层面同时进行改革或深化改革,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产生长效。
比如社会层面,当今社会上已经不断在倡导人人平等、去官僚主义、服务型社会,但还是不够深入基层(非一线城市)和群众,很多人在思想观念上依然根深蒂固。
比如学校教职工层面,一直以来,这都是被忽视的一块。而近来不少的校园问题,都会牵涉到这一块。
比如学生会层面,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会,至少要具备独立运行,平等民主这两个要素。独立运行是针对校方的,学生会是学生的会,而不是学校的会。如果学校过度干涉,甚至将其纳入麾下,那么学生会必然无法代表学生的利益,而且也容易变得官僚化。平等民主则是针对学生的,学生会既然代表着学生的利益,自然也应该由学生选出来,学校不应该“僭越”,同时还应该鼓励所有学生参与选择和监督。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要融化之,也非一时之热,这是一场持久战。
本文作者【out-man】,发表于公众/微博号【相遇体验GO】,转载注明作者以及原始出处。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留言,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这里有全球特色的探店体验,有五味杂陈的人物故事,有线下体验的资讯观点,以及有各种各样的体验福利…相遇线下,相约体验,【相遇体验GO】
既相遇,莫错过
本期话题讨论【你有遇到过校园官僚主义的情况吗】
相关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