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读书成甲《好好学习》笔记分享
少即是多(一)——感悟《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少即是多(一)——感悟《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作者: 卓耀学业规划 | 来源:发表于2017-03-11 01:09 被阅读0次

            说起学习,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学习的革命》,相信那本书很多人都读过,是从介绍学习方式的方面着手的。但成甲的这本书(今年2月4日才出版的),却是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阐述如何学习、如何管理自己的知识,甚至是教你如何在面临一个陌生的领域或陌生的问题时,面对困难即使用最少的知识储备也能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这是一本知识界讲述如何运劲使力的“乾坤大挪移”秘芨,集一切武功之大成,一法通,万法通。

    Q1,这本书传递了什么理念或价值?

    一、20%的知识,产生80%的价值

            我们身处的是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现在一打开电脑上网,扑天盖地的信息涌来,只要你想学的知识,都有对应的课程。可以说,只有想不到,没有找不到的课程。但是,人的一生,有多少精力去学习这么多的知识,学到了这么多的知识,又真的能用得上吗?姑且不论以前上学时学的数学三元二次议程式、物理牛顿惯性定律、化学制取氧的实验、地理九大行星运转、生物的基因DNA螺旋结构,能否有那怕一项知识能在现实生活中用得上。单单从小到大,我们耳听面命了这么多道理,但却过不好这一生。就足以证明,其实我们学了太多的无用知识。

              现代的每一个科目,都有非常成熟和体系的理论作支撑,导致我们只要想学,都能一抓一大把。但是,我们真的需要每做一样事情,都扎进去学这么多知识吗?网上经常出现大学生被小学文化程度的骗子给骗了,其实这反映了一个问题,有时候学的多,并不代表你就聪明,就有智慧。

            决定一个人是否有智慧的,其实是思维模式的转变。知识是死的,但人是活的。知识要学会活用才会产生价值。比如很多人写方案,有些人写了十多年的策划方案,按理说应该是身经百战,临场经验丰富无比,但却可能也只是默默无闻,写出来的方案,往往只是“自嗨型”。

             但有一个人却是例外。在2015年,突然冒出来的个营销公众号,叫作“李叫兽”,你如果没关注过这个公众号,可能也听说过他写的一些文章 。例如《为什么你会写自嗨型文案?》《做市场的人,不一定知道什么才是“市场”》《为什么你有十年经验,但成不了专家?》等等。这些文章在朋友圈传播极广,分分钟10W+(阅读量超过10万)。如果这些这些文章只是传播广就算了,可他的每篇文章还挺有深度,是干货文。连多年营销文案的从业人员也认真研读。如果只是这样也就罢了,但是最让人吃惊的是,这作者居然还是个90后,于2014年才毕业于武汉大学的市场营销专业。大家都知道,大学学到的知识,多数是很难直接运用到工作中的,可是这个李叫兽居然在2015年就开始给营销工作多年的“老司机”指路了。

             说起来,确定有点难心置信。很多人,可能知道这个事情后,都会追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啊?其实与其追问成功的秘诀,不如认真的反思一个很核心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学了这么多专业知识,却提升不到李叫兽那样的层次,写出这么有深度的好文章?”

              其实是因为,我们往往写方案也好,搞设计也罢,都是为了应付领导或老板而做。很少有人去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撰写或设计能为客户带来什么样的价值等?感动用户的优秀方案或设计背后,蕴含的心理学定律是什么?其实设计也好,文案也罢,甚至是现在最热门的用户体验研究,追根溯源,其实都是心理学定律的变形组合而已。李叫兽的文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强调的内容也不过是“换位思维”的具体应用罢了,写完的方案,不要沉醉于自我的兴奋中,要尝试换一个角度,看看别人是否有同样的感觉,如果大家都被感动,那才是真的好方案。这个方法,古代李白写诗就用过了,相传李白写诗,每次写完念给老太婆听,如果老太婆也能听懂,李白才觉得满意。也正因如此,所以他留传下来的诗都往往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传诵古今。

             这就是这本书讲述的一个核心理念,当你面对新的知识时,不要尝试一头扎进新知识的海洋,应该尝试用旧的知识去理解,用已有的知识去重构。不是为了学新知识而学新知识,而要看到每一项知识点应用背后蕴含的底层心理学定律或者思维方式。这样,当你面对新问题的时候,那怕你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也能学会用已有的知识去解读,去想出新的解决方式。

            我们说一个人的综合素质高,领导站得高看得远,其实无他,只是他们具备了掌握底层知识,然后善用运用发展眼光、联系思维去看待事务而已。

    二、如何构建自己最关键的20%知识,产生80%的价值。

    第一,养成反思的习惯。

            可以通过从记录日常小事的反思来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比如写日记把某天发生的事情,或者与某人打交道的事情,记录下来。过一段时间再拿出来看,根据结果分析当天的事情是否做得对,或者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当时所掌握的信息不够,还是信息判断有误,这样能够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

            也可以记录当天与自己打交道的那个人的言行或神态,推测那个人的性格。然后事后随着交往加深或侧面了解,能提高对人的观察能力。这些经验的总结及观察能力的养成,有利于以后面试时判断应聘者的真实情况,也有利于演讲或汇报时,及时观察观众的反应,从而提前做好应对。这些知识或经验的习得,是非常重要的一些技巧。运用得当,用户满意度最高,自然好评如潮。

            通过写反思日记的方式,把反思反馈的频率强化到每天都发生都锻炼,实际上在把成长的经验点一个一个积攒起来了。比如决策能力,通过每天对生活小事的反思总结(抽象为决策模型,其实决策过程跟正式决策一样,都是根据有限的信息去做判断选择),那么每天坚持反思、从生活经历中不断改进自己的人,就像肌肉一样越练越发达。

    第二,以教为学。

            以教为学,也就是把教别人的过程作为帮助自己学习的过程。我们可能都有过一个经历,就是可能我们自己学过的以为懂了的知识,却无法很清楚的讲给别人听,或者往往在讲的过程中,被别人提问才发现原来自己有许多地方没弄懂。

            以教为学的目的,就是使用这样的道理。在学习的时候,假设学完后马上就要去讲课,那大脑自然就会想着怎么通俗易懂的弄明白知识的逻辑关系,背后蕴含的道理。还有学生们可能想到的各种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自然学的就比较深入。

    第三,刻意练习。

             一个下了一辈子中国象棋的大伯,和一位中国象棋职业少年棋手下棋,结果大伯输了。很多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业余与专业之间隔了一道天然的鸿沟。这跟“你的工作经验只有一年,只是往后的九年重复利用第一年的经验!”是何其相似啊。其背后说的其实就是刻意练习。

             何为刻意练习?很多人觉得应该就是刻苦的、有目的的持续训练。如疯狂的背单词虐耳朵练听力等。如果是这样理解,就误解了。美国有一本畅销书,叫《刻意练习》,说的是天才往往遵循一万小时定律,但这一万小时,不是练够了就能成才。而是要把一项技能拆解为很多很多的模块,然后迫着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去练不同的模块里的技能,从而达到最佳的状态。

            比如前面说到的大伯,可能一生中下过几十万盘棋,但可能从来没认真的复过盘,没有认真的研究过车、马、炮如何布局搭配,如何应对对手的杀招才能发挥威力。而那个少年棋手,可能没下过那么多盘棋,但却往往直接利用残局,模拟过不同的走法如何形成必胜的势。如何开局能诱导对方走错着等。

             说白了,刻意练习是要把自己最不熟悉最不擅长的练到熟悉擅长为止,遵循的是木桶定律,没有短板,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三、七条关键核心的通用知识。

              在本书中,作者一共列举了七条通用的核心知识,分别是:复利效应、概率论、黄金思维圈、进化论、系统思考、二八法则、安全空间等,最后书中还通过举例的方式,介绍这些核心通用知识的应用。

    Q2,这本书都说了些什么内容?

    这本书一共分四章内容,每一章的分述内容如下:

              第一章,知识管理与认知优势。知识与知识是不一样的,有些知识比其他知识的威力更大。少数的知识能够给我们带来关键的影响,这就是临界知识。

              第二章,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与方法。对于学习临界知识而言,首先要掌握的是底层思维和方法,其次才是具体的知识和技能。真正高效的学习,其实是知识融会贯通的结果。有了对重要的、核心知识的深刻理解,我们才能运用起来游刃有余。

               第三章,发现和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在掌握了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回到核心问题:如何找到临界界知识?怎样能够把临界知识真正应用起来,实现知行合一?定位,找到自己的长处。然后通过反思日记、以教为学、刻意练习,构建自己的能力黄金圈。

               第四章,案例:核心临界知识及其应用。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框架来安排自己的临界知识,不过,确实有一些重要的临界知识是通用的。(七条关键核心的通用知识)

    Q3,这本书有那些金句?

    1、如果我们的学习是在了解问题本质,了解解决方案的底层规律,能够让我们认清楚问题表象背后的实质,那我们就是在提升认知效率。(P11)

    2、斜杠青年应该更加深入探索,而不是简单追求多元的结果。(P15)

    3、所谓厚积薄发,你只有在此前花真功夫死磕了很多基本的道理,打通了那些知识阻塞,才能在之后的书籍中读出作者想写而没写的,作者没写而应该写的:在哪些观点上,作者比前人有突破?哪些理念其实是换了一个样子的包装?哪些问题,其实别人有更好的解决方案?也只有这样,才能把同一本书读出不同的感觉。(P41)

    4、一个新手下棋的时候,看到的都是车、马、炮,“马走日、象走田”,而一个大师看到的却是棋局走势与可能的策略。这种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认知方式,就是心理表征的差别。(P85)

    5、巨大的成就,绝不是来自简单的个人努力。你再努力,一天也只有24小时;只有在资源重组的巨大变革中抓住机遇,才能让形势的浪漫将你推送到成就之巅。IBM公司、微软公司、苹果公司、谷歌公司、Facebook,它们站在一波又一波的浪潮之巅。用现在流行的话说:你要做那个站在“风口”的猪。如果你对刮来的风无动于衷,没有成为下一个乔布斯,那也没什么。可是,如果你看到龙卷风来了,却没能像索罗斯的父亲那样撒腿就跑的话,结果就不好玩了。(P207)

    Q4,读完这本书后,我的感悟是什么?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个人认为,本书洋洋洒洒18万字,但总体来说可概括为一句话:以二八定律为核心,提升分析提炼能力多记录、提升知识迁移能力多践行。

            以二八定律为核心,就是不单止学习知识要寻找核心知识,决策或处理事情,也要有二八定律的意识,寻找到关键点搭建模型,再想办法解决。即佛语里的“见性成佛,直指人心”,或俗语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提升分析提炼能力多记录。其本质就是归纳思维的具体应用。所谓绿灯思维、持续反思、定期回顾等,都是提升分析提炼能力的训练手段。分析提炼 ,既包括对数字间逻辑关系的统计分析提炼,也包括各种信息的加工分析提炼。

             提升知识迁移能力多践行。其本质就是演绎思维的具体应用。所谓的打通新旧知识联系、以慢为快、以教为学、发现自己的临界知识、刻意练习、用临界知识构建自己的能力圈等,都是提升知识迁移技能的训练手段。

    Q5,读完这本书后,如何才能应用到实践中?

            提升分析提炼能力多记录:用一句话撰写一本书的核心内容。如我阅读本书后,使用一句话对整本书的核心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感悟。也可做做数独,提升数字敏感性,做做逻辑推理题等。

             提升知识迁移能力多践行:找出原理与现象、原理与原理之间的关系。把书中提到的临界知识,思考如何与生活谚语或其它哲理去对应关联,通过这种方式,提升自己的知识迁移技能。如“复利效应”,可对应“量变引发质变”原理,因为两者说的都是达到临界点后,产生巨变。又比如,“复利效应”与“概率论”,在某种程度上说的是同一件事。如书中第189页应聘成功的例子,第一次概率是64%,第二次概率是87%,第三次概率是95%,其实也可以把概率的提升理解为一个“复利效应”发挥作用的过程。

    结语

            视通万里,思接千载,才会发现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境界决定出路,当能力提升了,眼前的这个世界也随之而变。

             而我,在读完这本书后,参加了弘丹的第六期“21天爱上写作训练营”。在缺乏丰富理论的指导下,开展每天被迫着写一篇文章来开展写作之旅——这其实也是成甲在书中提倡的,少即是多。遇到新领域先用旧知识重构理解学习……

            亲爱的读者,生活中、工作中,还有那些少即是多的案例?期待在评论中,见到你的精彩留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少即是多(一)——感悟《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xwo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