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茱莉亚说,我们关于两岁半以前的记忆通常来自照片以及父母口中的故事,我们很容易接受并内化这些虚假的记忆。
我们的记忆可能会遭受劫持。所谓“记忆劫持”,指的是人们被植入虚假记忆,进而误认为自己曾经参与或者经历过某起事件。
尽管虚假记忆并非基于事实,但由于其细节性和真实性往往都很强,我么很难进行区分。
原则条例:
一. 记忆的可靠性总是值得怀疑的,因此不要盲目相信别人的回忆。不论他所说的故事蕴含多少显而易见的证据和激情,都不足以证明他所说的就是事实。你需要通过独立的证据去佐证自身记忆的真实性,而不仅仅是别人的供词。
二. 当你对他人的描述心存怀疑的时候,你可以询问一些和细节相关的问题,例如:“他的头发染的是什么颜色?”当然,你还可以通过一些具备诱导性的问题进行试探,例如:“我记得他当时染的是金毛,对吧?”针对细节性的发问可以打乱对方的节奏,你可能会从中捕捉到一些漏洞。因此,在你对他人的描述心存疑虑的时候,不妨大胆发问:“你可以多告诉我一些具体的情况吗?”
三. 重复的灌输和强化是记忆植入的关键,如果你发现身边有人总是不断地给你灌输重复地故事或者事件,你就应该打起十二分精神了。
※前言
语义记忆,也叫“遗传记忆”,指的是针对意义、概念、事实的记忆。人们往往擅长于记住某些特定类型的语义信息。比如,历史时间发生的时间、人物名字等等。
与语义记忆共存的是情景记忆,或者叫“自传式记忆”。即对过往经历的集合。情景记忆是对过去某个时间、地点发生的事件的记忆机制。调动这种记忆的时候,就好像是身临其境地把过去地经历再体验一次。正是这些记忆定义了我们是谁,而不是那些我们知道的客观世界的事实。
本书一共有10章,我们将分章节来进行摘录。
第一章:我记得自己出生的过程(为什么有些儿时记忆不可能真实发生)
当我们在一个看似合理的情境中,比如重述一段生命早期事件的时候,我们无意中就会使用这类材料和信息填充记忆缝隙,人为增补细节。——虚构症
而我们的大脑会把信息碎片用一种我们能理解的方式组合起来,使我们觉得这就是真实的记忆。这并不是通过回忆做出的理智选择,而是一种自然而发生的活动。——来源混淆
记忆误差的产生也许是由于虚构症和来源混淆的共同作用。
最初的记忆
最早关于童年记忆的早期实验,是西华盛顿大学的记忆科学家艾勒·海曼教授与乔尔·彭特兰教授在1995年完成的。该实验被称为:“撞翻潘趣酒碗”实验。这个实验结果表明,我们会把童年记忆的信息来源张冠李戴,把自己的想象认定为真实发生的事件,把别人提供的信息内化成我们过去经历的一部分。
一个人通过引导想象而诱导另一个人产生虚假记忆,这是虚构症的一种极端形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