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发了一条自问自答式的朋友圈。问:书读得多有什么样的体会?答:这样你就不会在朋友圈里晒心灵鸡汤了。除了点赞的,下面的评论多是,要多读书。
现在问题来到了你面前。你是接受这个答案,还是否定这个答案?这决定你对鸡汤的态度,也影响你对读书的态度。
按照惯性思维理解,读书多了,自然对这个世界的一些现实看得更清楚,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与思考,不再人云亦云。知识的丰富可以让一个人变得更强大,读书就是把自己变强大最有力的工具。
如果打破这种惯性思维,你有没有想过,其实读书是最大的心灵鸡汤。因为鸡汤文是刚需,而想获得喝鸡汤的舒适感,读书是最优的选择。如此一来,晒鸡汤也并没有什么不妥。
我们先来说说鸡汤文这件事。
朋友圈里最火的,毫无疑问是鸡汤文,各式各样的鸡汤文。鸡汤文一般开篇先讲故事,故事都是身边事,比如说某个朋友的,或某个同事的,某个远房亲戚的,总之给人感觉这个故事很真实,可信度高,故事中间时不时夹杂几段金名,故事讲完,最后得出个刷新三观的观点,Ok,打完收工,一篇新鲜的鸡汤文出炉了。
如果你订阅了很多的公众号,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大部分的公众号都集中在晚上8点到10点这段时间发送。尤其是那些闪着人生哲理火花的标准鸡汤文。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人民日报公众号,每晚10点左右,一篇标准的美文鸡汤,热乎乎地准时端到你面前。
连人民日报这样的公众号都知道天天发美文鸡汤来助眠,其他公号还有什么理由不追随的。
鸡汤是刚需,一点也不假。
很多反对鸡汤的人,包括我在内,我们反对的是什么?其实不是鸡汤的观点,人们需要反常识的观点,需要煽情的故事与狗血的剧情。可是这些令人赞叹的观点背后,所能起到的作用是什么?往往是洗脑、麻醉,甚至是毁三观。一篇好的文章,无法提供技术上的解决之道,起码在价值观的引导上,不要出玄娥子,可是往往很多文章都把读者当成了乌合之众,而且,他们居然成功了。
比如说一篇写金钱的文章,文章观点是不谈钱才伤感情,咦,观点反常识,读者有共鸣,故事也生动,好文。可是作者偏偏要起个哄,说这就是个金钱社会,你谈感情就是傻,你不谈钱就是装,然后说,我们不要再做生活中的傻子了,更要撕掉虚伪的面具。看看,多么有煽动性的观点与态度。结果呢,点赞无数,转发无度。
再举一个最牛X的人的例子。
作为鸡汤文教母级的选手,咪蒙火了,火了自然就有人研究。每个人的成功都不可复制,但是可以研究出来去骗人。
有人总结咪蒙文章三大特色:脏话,自黑,神吐槽。仔细一琢磨,说得还挺对的。她那篇带“low逼”标题的文章出街以后,突然很多标题都现出了“逼”这个字。不知道写这些标题的人是咪蒙逼的,还是他妈逼的。
此外,咪蒙的那篇《如何写出阅读量100万+的微信爆款文章》,我曾本着学习的态度仔细研究过,不得不佩服,她总结的真是特么地又准又狠。参照她这篇文章,只需要满足其中的三到五条,就是一条标准的鸡汤文了。如果能全部满足,那10万+指日可待。
其实咪蒙谈到的写作爆款文的秘诀在一本叫做《全新思维》的书中也有类似的阐释。书中讲未来是属于右脑思维的人,引导未来的六大能力是:设计感(Design),故事感(Story),交响能力(Symphony),共情能力(Empathy),娱乐感(Play),探寻意义(Meaning)。这其中的六大能力与咪蒙文章中的观点十分接近。大家不妨找来读一读,对比一下,自己是否具备引导未来的能力。
《全新思维》但咪蒙的成功,又绝不是以上三点这么简单,咪蒙在公号里曾经推荐过100本绘本的书单,这个书单最早是2012年在南方都市报的深圳周刊上推荐过,后来又编入了咪蒙的书里。从这个书单可以看出,咪蒙的阅读基础有多深厚。
问题又回到了读书上。既然大家对鸡汤文有如此强烈的渴望,为何我们不能通过读书去满足自己获得心灵舒适的感觉呢。
你如果喜欢唯美的文章,可以读周国平,读毕淑敏,读林夕,读李娟,读吴念真。如果需要共鸣的故事,可以读《活着》读《摆渡人》读《偷书贼》读《无声告白》,这么多好的鸡汤,为什么不去读,而非得流连于朋友圈那些短文呢?
你可以有一千个不读书的理由,可让人悲伤的不是你都不读书了,而是你越来越爱读朋友圈里的鸡汤了。
而如果你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在朋友圈里晒心灵鸡汤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一个爱读书的人,晒的鸡汤也难喝不到哪去。
就怕那些既不爱读书,又爱晒心灵鸡汤的人。你们快愁死我了。
网友评论
喝
因为懒啊!如果有一篇现成的总结鸡汤小短文,谁还愿意花费脑细胞阅读厚厚的书本呢?人们总是喜欢找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