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读了彭小六的《洋葱阅读法》,很有收获。本书的核心是讲述了四种阅读方法:碎片阅读,快速阅读,主题阅读和深度阅读,但无论哪种阅读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弄懂一个又一个概念,当我们的大脑中积累了足够多,足够准确的概念时,我们就会成为别人眼中有想法的人。
书中引用了李笑来老师的一句话: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聪明,第一要看他是不是有足够多且清晰准确的概念;第二是对于这些概念之间的关联他是不是有足够的了解;第三是看他有没有系统的方法论;第四是看他有没有成功的经验。
其实拆书帮的赵周老师提出的RIA便签法,或者本书作者提出的概念卡片,都算是对这段话的实践。
先来说RIA便签法,如果把阅读比喻成练武,那这个方法可以算是一记绝招。下面引用书中作者的一幅图,完美的阐释了这种方法。

RIA便签法一共分三步,第一步就是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原文,第二步仔细联想自己是否有过相似的经历,第三步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化为行动。
那么回过头来看李笑来老师的那段话,一张便签就是一个概念,阅读的越多,积累的便签越多,懂得概念就越多。而联想与应用的过程就是加深对这个概念的理解,理解之后才会有行动,行动才有可能成功或者失败,而无论成功或者失败,肯定会有经验,这样的经验是独一无二的。
阅读是为了理解概念,但理解之后总会遗忘,这是让我们异常苦恼的地方。作者建议要多做分享,以教为学,没有之一。
假设明天领导让我们做份PPT汇报工作,很少有人会跟领导说我不会做,不会做的人一夜之间也可能学会,会做的会绞尽脑汁做的别出心裁,总之我们会调动自己所有的积极性来完成这件事,虽然辛苦,但结果是我们学会了用PPT来汇报工作。
分享本身就是一个加强学习,加深印象的过程,在分享的过程中我们反复使用知识,这样我们就不容易遗忘。总有人说,看完一本书什么都记不住,如果看完一本书后记录一篇读书笔记,写一篇读后感或者书评,甚至整理成一节微课讲给大家听,这样就很难忘记。记得高考报志愿时,我不愿意当老师,因为我觉得老师们每天都讲一样的内容,太无聊了,可后来我才明白,重复的分享会让我们理解的更加深刻,因为每次分享之后都会促使我们反思改进,正如老师们课上也有回答不出的问题,但下次课他们一定会带着精心准备的答案,成竹在胸,侃侃而谈。
关于阅读作者还提到了要养成习惯,从小到大,这句话我们听了应该不下百遍,但有这样一个概念刷新了我的认知。
作者在文中引用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只叫朱力欧的猴子,它被关在一间实验室里,面前有块屏幕,每当屏幕上出现图像,它一拉杆就会有果汁喝,后来科学家发现,只要屏幕上出现图像,没拉杆前它的大脑就会兴奋,之后再去拉杆就有果汁喝。
于是这只猴子形成了这样的脑回路,看见图像就会觉得有果汁喝,这样当他再去拉杆时就会很有动力,这就是习惯的力量。就好比早起本身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如果每天早起之后都给自己准备一杯醇香的现磨咖啡,久而久之,你会忘了早起的痛苦,大脑中形成早起就能喝咖啡这样的习惯回路,了解了这个概念,对于我们养成好习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健身,减肥等等难坚持的事情都是一个道理。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我主要分享了三个概念,第一,用RIA便签法积累概念;第二,读书该重视分享;第三,习惯回路帮助我们养成好习惯。今天这篇文章算是对读完这本书的一个总体印象,后续我会再分享书中介绍的几种阅读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