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记得刚刚上初中,一个人到寄宿学校和大家相处,班上有个面容姣好的女孩,和大家打成一片,无论男生女生,过生日、聚餐,总能想到她一个。
有一次她生病,晚课结束喉咙疼得说不出话,剩下打扫教室的我等她去医务室。
外面飘起了雨,我把唯一一把伞撑开,偏向她的方向。
隔了一段时间,碰巧是她的好友过生,我却偶然听见他们讨论是否要邀请我,对方念到我的名字,摇了摇头,露出无趣的表情。
那时候我想,为什么我对你这么好,却没有回报。
2
很久之后我才知道有一种性格被称为“讨好型人格”,他们和曾经的我一样,生怕落不得半点好,怕恶言,怕恶评,怕被人讨厌,哪边都想讨好却哪边都 无法讨好。
也是很久之后,我才反应过来,没有必要讨好每一个人。
心理越不成熟,越会在乎别人的评价和看法,但事实上,我们没办法让每个人都满意。
离开家更远的过程,就是反复接受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的过程。
很幸运,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熬过许多个夜晚,我欣然接受了一个事实:无论你做到什么程度,身边总有人不喜欢,这是常态。
3
我开始接触学弟学妹,男生尚好,更多的是女孩子,她们几乎没人都怀揣着“讨好型”。
“穿这个会不会不好……”
“某某某和某某好像在议论我”
“我这样说这样做她们会不会不满意,会不会在背后说我。”
尽管我再三叙述:不必在意别人的看法,别人的看法只会让你束手束脚。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个世界上又有几个人能完全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呢。
或许每个人都有一部分的自卑,这样的自卑情绪让自己无法定义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于是依赖于外在评价。
最初我安慰他们,到后来发现他们始终无法走出内心的恐惧和自卑,似乎再多的安慰也没有用。
因为实在无法确定自己,无法评价自己,于是把一切就寄托给了外界。
特别没道理,明明是自己活出自己,你又为什么让外界决定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并且还信以为真。
有一部很出名的电影叫《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女主角松子为了讨到父亲的喜爱,选择做鬼脸让父亲开心,小时候的习惯让她后来在任何尴尬、恐惧、不适的场合都无法控制地作出鬼脸。
松子最终也没有讨到喜爱,这部致郁的电影应当引人深思:不要活成这样。
4
我看过一本书叫《钝感力》,讲的是降低内心敏感度,避免“讨好型人格”的产生。
其实归根结底,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安慰,不是反复规劝,不是一遍遍告诉你“没人在意”,而是提升自己。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怀疑,或许我们多多少少都会在意别人的看法,但当你有一项引以为豪的事业或者技能,才能从内心肯定自己。
就像,你很少看见一个事业有成、才华斐然或者美丽动人的女孩儿露出畏畏缩缩瞻前顾后的样子。
说什么,都不如提升自己,用自己内心的肯定来换取自己的评价,那时候,别人的看法自然无法重伤于你。
希望以后,我们都能潇洒地说出:我活我自己,爱谁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