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蕾蕾
阅读到《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一直困扰我的关于为什么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后,孔子的思想一家独大,而墨子的思想却湮没漫漫历史长河中的问题了。
那就关乎乡土社会的特色了。在乡土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以己推人,按血缘关系确定亲疏。孔子的思想就主张克己奉公,克制自己为君子。这是可以做到的。而墨子思想中“兼爱非攻”就与乡土社会的特点背道而驰,“兼爱”要求平等地爱每一个人,但乡土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是网状的,是以自己为核心向外推,怎么可能做到对待每个人的爱是均等的,自然是在关系网中靠自己最近的人受到的爱最大。况且各人自扫门前雪,有的甚至连门前雪都不扫,期待着有人能帮他扫扫,以求“私”的利益最大化。所以墨子的思想在乡土社会行不通的。那为什么与墨子的思想主张相似的耶稣思想能够在西方发扬壮大,关键在于他借助了一个神的名义,在当时人们对自然缺乏认识的情况下,神的存在是充满说服力的,而且,并不像春秋时期的东方,各国势力不相上下,为谋求本国发展招揽人才引起各种思想迸发,此时的西方罗马帝国实力很强,没有其他国家能与它抗衡,环境的单一导致思想的单一,耶稣的思想产生后竞争压力较小,让他能够生存发展下来。在本周学习的哲学思想,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耶稣与墨子的思想的存在与消失,正好印证了思维只有正确认识存在才能生存下来这一观点,所以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实践,才能提出正确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思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