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作者:王亚辉,王坦爸爸、华与华资深策略师(最近就职)
✅文字校对:王坦妈妈 ✅文章字数:800-1500字 ✅阅读时间:2-5分钟
原文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xì)羊。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xì)羊。】
去:去掉,废除。告朔之饩(xì)羊:朔,每月的第一天。告朔,周天子于每年秋冬之交向诸侯颁布来年的历书,历书包括指明有无闰月、每月的朔日是哪一天,这就叫“告朔”。诸侯接受历书后,藏于祖庙。每逢初一,便杀一头羊祭于庙。告朔饩羊是古代一种祭礼制度。
行完告朔之礼,国君回到朝廷,朝会听政,开月例会,叫听朔,或视朔。到夫子的时候,鲁君已经懒得去祭庙告朔了,月例会也不开了。但鲁国祖庙里每月初一照样杀一只羊。
子贡觉得仪式也没了,朝会也不开了,白白可惜一只羊,就想不杀羊了,想去掉或者废掉告朔饩羊那只羊。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夫子反对,说:“子贡啊!你可惜那只羊,我可惜那礼呀!
华杉老师讲解:礼虽然废了,朝会也废了,但若这羊还在,则精神符号还在。或许下一任新君继位,励精图治,他若问每月为什么要杀一只羊啊,还能引出这礼来,恢复告朔,恢复朝会听政。若你因为国君懈怠,你把这羊也省了,这老礼儿,这规矩,就彻底失传了。
本质没了,我们仍然要尊重那形式。形式不是虚壳,要留着。有那形式在,还有机会恢复本质。若形式也没了,这文化遗产就失传了。多少礼崩乐下,都是有鲁君在先,还有子贡在后。若子贡能坚持那礼,就有机会传承。
我非常赞同华杉老师的说法。现在有年轻人会说,都同居了在一起了,结不结婚不就一个本子么?你要是不想在一起了,有没有本子这关系不大。结婚证在过去叫婚书。最早起源于唐代。婚书包括求婚帖、订婚单和结婚单,上面书写着男女双方的名称、生辰,以及介绍人、主婚人、订婚人、以及祖父母、曾祖父母的名字等等。过去没有休书,女人是没有自由的,女人更没有自己解除婚姻的权利,现在没有婚书,但又结婚证,相同的是都有政府做证有法律做准,都有官方的保护和认可。不同的是结婚证一式两份,男女双方都有接触婚姻的权利。更不同的是,过去结婚每一个流程都体现在婚书上,现在的结婚证只是简单的证明双方婚姻问题。有结婚证在,那么就像我今天,思考为什么要有结婚证,过去有没有呀?什么样子的,就能知道过去结婚的各种礼节,也有可能让自己的孩子遵古礼走一遭。
现在葬礼形式越来越简单,也越来越礼崩月下。礼反而存在于偏远的农村,比如:孝子对多有来吊唁的人行跪礼,要老远看到人家来就要迎上去跪,所以孝子要时时刻刻守在灵堂旁边,这是对逝者的敬。我父亲去世,我和姐姐只有一个任务,就是坐在灵堂,我要行跪礼,我和姐姐要守灵,香不能断,烛台不能灭,我相信这些存在的仪式都有他的作用,自己在执行的时候,老人们怎么说,我就虔诚认真的去做,并一一询问,确认自己是否做到位,等我年纪再大一点,需要我来安排事情了,我是不是就会想想起这些形式,这些形式的意义,礼节是什么?这礼就不会断掉。当然在问的过程中,老人也会给你说仪式的时候,把礼说出来,这其实都是对逝者的尊敬。当我埋葬我父亲回来之后,两次看到本地人小区人的葬礼,如同过家家,连仪式都没有,这就是那头羊也没有了,仪式没有了,自然就没有礼了。
特备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文章版权归属八宝先生,实名:王亚辉,如有合作敬请简书联系。感谢点赞、感谢收藏,感谢关注,感谢打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