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书海,人一生又能读多少,遇到一本真正喜欢的书更是难上加难。现在想想,人和书只是“同一种概念的两种不同的说法”罢了。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缺点。可有时候,正是这些缺点才成就了我们的生活,也正因为这些缺点,我们才能不断地改变自己,日渐“完美”。书呢?看起来好像更复杂。不同的书在不同人的眼里意义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纪看同一本书的感受更是不尽相同。在这一点上,又和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挫折”类似。我想根本应该就在于开始看书的出发点,不同的角度,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前面说道人和书之间的关系,书当然也没有完美的,所以读的时候还是该挑其精华。“精华”这个词听起来的确很老套,但事实上,总是有那么几篇文章令你深有感触,是因为里面的话正戳中了你的内心,不得不令你折服。这,应该就是精华了吧!
最近,我读了林特特的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全书,一共有70篇文章(如果没弄错的话),诉说着各自不同的人生。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叫做《你我都没有守住初衷》。仅仅是看到这句话,都会让人深有感触吧?
我在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一直在循环牛奶咖啡的一首歌《何必怀念》。恰好里面有一句歌词“让一只风筝,成全了想飞的初衷”。“初衷”正是我最想说的话。
少年时期,我们都有过梦想,憧憬过自己未来的生活。曾经期待的是:乘风破浪,踏遍万水千山,书写下生命中最美丽动人的诗篇;展翅高飞,翱翔于天地之间,一眼望穿世俗繁杂的人间;扬帆远航,不畏艰难与黑暗,打造值得倾其一生的浪漫。
还有什么呢?接着迎来的不过是时间的流逝,于是一个令人厌恶的东西出现了。不,应该说是显露了出来,我们叫它“现实”。
篇里说得很好“我们试图挑选,可现实局促,你我都没有守住初衷。”我常常在想:人身上最可贵的地方,就是突破自我的追求。可恰恰是因为这种追求,才出现了竞争和攀比,失败、痛苦、烦恼等等也就随之而来了,不是吗?那么,这一切的一切还不都是人自己造成的。有些事情,一旦开始,就无法挽回。因为,人是不可能独立存活的。当然了,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的我们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奋斗,一直在进步。我总是不能抉择,这两方面的对与错,或许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对与错。在快乐和进步之间选择真的很难。“思想太少可能失去做人的尊严,思想太多可能会失去做人的快乐”。进步的路上有我们可以体味的另一种快乐,可以欣赏的另一种风景,仔细想想看,我还是更喜欢这样!
下面终于步入了正题,既然都选择了进步,又能否在这条路上挑选适合自己的,自己喜欢的,守住自己的初衷呢?更多人苦恼的并不是这个问题,而是这个问题的结果:不能,没办法,没有。也许有人会说:“现实太无情,我没有选择的权利,也没有重新开始的机会。”不知道如果重新开始,会不会依旧是今天的结果。世界上,到底有多少人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被迫谋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同样的生活啊!偶尔想起自己的初衷,也会感慨道:“生活太艰难!”或者,你已经忘了自己的初衷。这样也好,反正没有守住,无所谓啦!
我们无法守护自己最想得到的,正如无法抵抗生活的种种不完美一样。如果仅仅是不完美还好,更可怕的是内心的悲哀和不满,其实说白了,就是不甘心。不甘心自己的落魄,不甘心自己失去的,也不甘心未来几十年平坦无味的生活。总会想:“我的人生不该是这样的,我不想将就现在的一切!”你怎么也不懂,自己曾经的雄心壮志到哪里去了,是自己跑掉了,还是自己不小心给弄丢了。然后,你终于哭了,没办法,这就是那所谓的人生。
这篇文章我读了很多遍,我不敢想,如果在不久的将来,我也过着这样的日子,该怎么办。岁月匆匆,人总是一点一点地变,而且是在不经意间。无法看到未来的样子,也没有太多时间考虑什么,直到口中的“未来”成为了“现在”。被卡在半路上的感觉很难受,让人窒息。想要回头是不可能的,继续往前走,无疑也只能过一辈子这样的生活。人,只有一个一辈子。
我们常常按照别人的方式生活,也不得不这样生活。年轻时,奋力打拼,你以为过去了就可以为自己而活;后来,你发现成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但你依然在打拼,却略显疲惫;再后来,你开始后悔没有站在自己的舞台上,后悔没做过某些事,没说过某些话,可惜这时候已经太晚太晚了。就是这样一个苦涩的过程,一个你我都没有守住初衷的过程,我们叫它“人生”。
我的耳机里依然播放着《何必怀念》,“何必去怀念犯过的错,何必去遗憾那些如果...何必去怀念失去什么,何必去遗憾没说什么,故事不一定有美好的结果。”
不记得是谁说过:“何必怀念,何况那是你极不情愿。”
注:同。其实这篇并不是我自愿写的,而是为了交作业, 但当时确实很有感触。其次,这篇算是读后感,其中的某些观点现在我自己都觉得有些幼稚了,如“精华”,但不打算修改,也不用解释。对于这一类的鸡汤文,实在是太多了,我也不是很喜欢。只是偶尔读一读会产生点动力吧,对我来说却没什么实际营养。
走迷随笔:无名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