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省西安市
1974年的春天,在陕西省临潼的一个农民的意外发现震惊了世界,全世界的目光都被吸引到规模浩大,阵列整齐的秦始皇兵马俑身上。
秦陵兵马俑发现的这个地方以前是个柿子林,1974年3月份,临潼发生了特别严重的春旱,于是有个农民叫杨志发,来到柿子林抗旱打井,于是挑了一棵长得特别好的柿子树,想到下面肯定有水源,挖到两米多发现没有水源,反而发现了一些红烧砖块,他继续往下挖,挖到四五米的地方依然没有水源,反而看到了很多陶俑碎片,青铜剑头,继续往下挖,直到挖到一个人形俑头,这个头刚出土时还是彩色的,肉色的皮肤,红色的嘴唇,黑色的眼珠子,当时临潼文化馆的馆长赵康民得知此事后,感觉此事不简单,于是一车又一车的拖到文化馆去研究。当时给兵马俑的发现人杨志发奖励了30元,一车10元,当时一个月工资大概15元,但是杨志发没有要这个钱,当地的组织给他奖励了五个工分,价值是当时的一毛三分钱。兵马俑发现之前临潼是一个极其贫穷的地区,甚至连庄稼都种不出来,但是兵马俑发现之后却改变了临潼,甚至整个陕西省旅游业的发展,当地的农民为了感谢杨,每家每户都给老杨写了副对联,“翻身不忘红太阳,致富全靠秦始皇。”横批“感谢老杨”。经过五年的开发和建设,秦兵马俑博物馆于1979年的国庆节对外开放了。每一个兵马俑修复的时间大概是八个月到一年。一次意外,这些尘封已久的地下两千多年的文化宝库得以重见天日,它不仅为研究秦代历史、铸造技术和古代车马提供了资料,还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这些高大魁梧,气宇轩昂的兵马俑是以秦军官兵为模特,经过陶工精心烧制而成,兵马俑的高度通常在1.75米至2米之间。上体空心,下体实心。临潼是兵马俑的故乡,至今在秦始皇陵附近的村子里,当地人仍有仿照古法制作兵马俑。
在兵马俑坑中矗立着几千个秦俑,每个秦俑都是栩栩如生富有生气,几十辆战车,几百匹战马,几千名战士整齐地排列成军阵,前三排是前锋弓弩手,他们不穿铠甲,身着战袍,弩是当时世界上最精准的武器。射程可以达到300米,有效杀伤的距离可以达到150米,它有个射击规律,叫做临敌不过三发,在敌人冲过来之前你只有三支弩箭的机会,为了增加它的射击频次,兵马俑出现了两种俑,一种是立射俑,一种是跪射俑,立射俑负责射击,跪射俑负责装填,准备击发,他们轮番交替进行,直到两千多年后,欧洲才出现类似的火枪手。一句话总结了“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随后是步兵和战车,排成33列纵队,这是军政地主体,最后三列是后卫,军政两侧为侧翼,军士皆面向外,护卫中军,6000个充满生气,神态各异地陶俑组成了强大的军阵,生动的再现了当年秦军的威武雄姿,离兵马俑坑仅仅一公里的地方就是秦始皇陵。秦始皇就安葬在那巨大的土堆下,仿佛继续指挥着地下这只庞大的军队,指挥着这千军万马,我们也仿佛看到了那个震撼人心的场景,秦军在大梁城下,在漠北草原,在南方丛林,他们为国为家背起行囊,拿起武器,奔赴战场,他们奋力杀敌,箭雨漫天齐发,戈矛寒光闪闪,战车浩浩荡荡,他们的身躯填满了千沟万壑,他们的壮志打下了壮丽。历史总是留有遗憾,战士一去不复返,历史又是幸运的,工匠们为他们量身定制了千人千面的兵马俑,给予家人最深的思念和后人无尽的悼念。兵马俑是中华民族风骨的见证,是一部由普通人成就的历史,甚至连时间都无法侵蚀的骄傲,千秋霸业谁人继,空间陶俑战黄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