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焦虑是对无常的抗拒。
你明知道无常会发生,但还是希望它不要发生,或是最好别发生在自己身上,这时你的焦虑情绪就会出现。用通俗的说法就叫纠结,严重的纠结就是焦虑。
比如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老是纠结于自己的选择,不知道是工作,还是去读研。如果去工作,就会失去读研的机会;如果读研就可能会错过好工作。
其实不管去工作还是读研,只要认真地过每一天,都是最好的选择。
人生没有平行线,人生是一条单行线。
从心理学来讲,来自对不确定性状况的未知会产生焦虑。焦虑是遗传基因、气质、经历等多方面因素的一个综合体,没有哪一个单独的因素可以解释这一切。
所有焦虑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对焦虑的父母。
书中提到了一种叫“直升机父母”,就是这种典型的焦虑父母。家长天天在孩子身边飞,什么事都要管,吃饭、穿衣、走路全要盯。
当父母是一种直升机式的人物时,会把孩子搞得特别焦虑。比如总问孩子冷不冷,疼不疼,能不能及格,有没有人欺负你。
实际上,孩子的生活没有那么糟糕,但直升机父母在孩子面前呈现的全是担心。让孩子觉得生活中好像到处是陷阱,随时都会出事。
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期盼,也会导致孩子的过度焦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很多中国家长的心愿。但实际上这样无形中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
不要把孩子的某一面负面地放大,这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
学习成绩只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目标之一,孩子的心理健康、人品、情商、个人特色、气概、探索精神等等都比学习成绩重要。
02
父母总是想着“为他好”,但这个“为他好”的背后是自私,是不敢或不愿意让孩子成为他本来的样子,而只是想他成为父母希望的样子。
减轻孩子的焦虑,首先要父母减轻焦虑。
父母越过度地关注孩子的焦虑行为,孩子就会越强化这件事。
比如孩子不愿意见陌生人,他会往后躲。父母觉得没面子说:“怎么老躲着,过来打招呼!”孩子很紧张地走出来,打个招呼,其实会让孩子下一次更不愿意出来。
因为父母在强化这件事,所以当孩子表现出不愿意在大家面前表现的时候,没关系,摸摸他的头,给他介绍一下就完了。
父母也不用解释:“我们家宝贝就这样,就是不愿意见人,很害羞。”当父母不断强化这些标签的时候,这个孩子就记住了。
正确的处理就好,不要表现的过于夸张,在他偶尔表现出愿意跟人接触的时候,要肯定的。
作为父母,要学会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接受孩子跟你想象的不一样。
以下4个思维方式,可以帮到那些焦虑的父母:
一是你想的未必会发生。那只是你的想象而已。
二是你想的事未必是事实。眼见为实,何况有时眼见也不一定为实。千万不要想当然。
三是思维方式决定感受。
一件事情发生了,不一定会让你的压力增大。在事情发生和压力增大之间,隔着你的思维方式——你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这个很重要。
比如有人考试得了60分觉得很丢脸;有的人则很高兴,庆幸这次差一点就不及格,大呼60分万岁。
同样是半杯水,有人叹惜,怎么不是满杯;有人则高兴,还好有半杯可用。
四是要对抗全有或全无。世上的事不是非黑即白,不要走极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一件事情未必完全是好消息,也未必完全是坏消息。
03
管理自己和孩子的焦虑状况,可以尝试一些练习。书中讲了一些练习方法。
理解孩子的感受,不去否定孩子的感受。比如说:“妈妈知道你现在很难过,还有点紧张,这很正常,因为妈妈也会紧张。”这表示你能够理解孩子的感受。
而不是说:“你别紧张、别难过,这事不要紧,做坏了也没人说你!”这对孩子来讲是压力,只会让他变得更焦虑。
学会让孩子做主。让孩子有掌控的感受,多给予他一些掌控的机会,比如说看电视,和他定好时间,只看半个小时,到时间就让他自己关电视。
不要设定过高的目标。不要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没那么高,反倒可能更利于孩子的成长。
如果父母整天给他特别高的期望,他最后可能真的变成一个普通人。
过高的期望带来的是压力,压力带来不安全,不安全带来的结果是寻找安全,寻找安全的结果就是带来平庸。
书中的核心思想就两条,一是无条件的爱。让孩子知道,不管发生什么事情,父母永远爱他,这样孩子才有安全感;
二是帮助孩子建立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这样,他遇到任何事情都会淡定,而不会慌乱着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