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横扫六国,完成了帝国的统一,对此,汉初的大才子贾谊在他的《过秦论》里面有过一次经典的总结“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敲朴而鞭笞天下”。
八年后,在一次国庆宴会上,正当始皇帝陶醉在群臣的一片赞歌声中时,一个名叫淳于越的书生,不知天高地厚的给他兜头泼了一盆冷水,淳于越对由始皇亲自设计,并引以为傲的国家基本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甚为不屑,主张恢复西周以来的封建制,理由是始皇你虽然至高上,但你的子女和其它皇族都没有任何参政议政的权力,形同庶人,若大的国家只能靠一些刀笔小吏来管理,将来一旦国家有难,你的子女和族人则根本没有帮助你的能力,这就是亡国之兆啊。事实上帝国灭亡的过程,被其不幸言中。
事实上淳于越的主张并非个例,而是代表了当时主流知识界对国家未来的一种担忧,也符合古代士人以家国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传统更是具体表现。
始皇耐着性子听完惇于越的分析后,表面上接受了惇于越的建议,但对有人胆敢妄议由他亲自主持的顶层设计,感到甚为不乐。
这时候,始皇的亲密战友,廷尉李斯赶紧出来为他解围,《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了李斯的发言,大意是,吾皇万岁经过六代人的努力才建立了不世之功,其中的艰险反覆,岂能是这些酸腐的书生可以评价得了的,他们一味的提倡法古非今,又岂能明白与时俱进的道理呢。另外,李斯还认为要想国家安定,就必须让人民只知道种地,让读书人知道什么是以文犯禁,基于上述目的,李斯提出禁止私学的主张,他认为那些游学之士,整日不事生产,终日聚众讲学,非议朝政,惑乱民众的大脑,实在是乱之首也。为此,李斯提出了烧掉除秦记和农书以外的所有图书。人是思想的生产者,书是思想承载者,也是传播者。既然,发生了烧书的事情,那么离烧人就为时不远了。这也是二战后的一位德国哲学家对希特勒的焚书行为给出的经典总结。
由于对始皇的焚书行为感到不满,书生们选择了用脚投票的方式,纷纷负气离开咸阳,以示与权力不合作的态度,于是始皇大怒,将四百六十名书生活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
这一事件本身,开启了书生不得妄议朝政的历史按键,彻底剥夺了自西周以来思想自由,尤其是专制制度最为严密的明清两朝,从明初的锦卫,到后来的东西厂,再清代的文字狱,无不是以迫害文人,消灭思想为目的。
自秦以后,中国历史就再也没有出现过象老子、孔子,孟子这样的,能够在世界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思想大家,思想的禁锢,使得全社会的创造力集体枯竭,对此,清代学者龚自珍有一翻感慨,他说,世无才子,更无才女,甚至连才妓,才偷,才盗都没有了,于是忿闷之余,憋出了那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