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
这一回,诗词登场了。喜欢诗词的红迷们,读来甚觉玩味。《红楼梦》诗词在深化主题、突出结构主线、暗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塑造及命运结局等方面,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果跳过红楼诗词,顿感索然寡味。就我个人体会是:因诗词爱红楼,而后因红楼更爱诗词。
话说,红楼梦中的富贵闲人们,闲的有滋味,忙的有价值。
三十七回探春发起结诗社,伏下“兴利除弊”之文。
贾政因点了学差,择于八月二十日起身,转眼已到中秋天,贾政出远门,没有了约束,获得自由的宝玉每天任意纵性的逛荡,这天宝玉收到两封书信:一封是三妹妹探春写给他的;另一封是“干儿子写给他的。作者爱用对比写法塑造人物性格,探春用雅致的文言散文,妙趣横生,引经据典,情真意切的表达邀请之意。高雅的情趣,不言自现,真乃“才自清明志自高”,一副脂粉不让须眉的豪迈情怀。埋下回“兴利除弊”水到渠成。
贾芸则同样以书信方式来体现他特有“恭敬”巴结之心。信中所言借工作之便,弄了两盆不大好淘换的白海棠。想给宝玉送点儿“见面礼”,让人搬到了大观园的门外,又不敢擅自闯入,于是搜肠刮肚先写了书信,请人送过来向宝玉通报一下。好不容易捣鼓出这么个半文不白,半通不通的一百多字,读罢直欲喷饭。白海棠成为写诗的主题,诗社也因此而得名。
这两封书信放在一起描写,对比十分强烈。一封信,人的趣味、情怀雅俗立判。(欲知书信详见原文)
众人兴高采烈地商量起诗社的事儿。黛玉提议,李纨附议,每人先起了个别号——李纨叫“稻香老农”、探春叫“蕉下客”、黛玉叫“潇湘妃子”、宝钗叫“蘅芜君”,众人七嘴八舌给宝玉取名“富贵闲人”、“绛洞花王”等,宝玉自题“怡红公子”,黛玉、探春、宝玉取名得一段趣文。
李纨自告奋勇担任“社长”,迎春、惜春自知诗情不如,当了“副社长”,诗社立起规范,按规定做诗,众人大展诗才,当天,题白海棠各人赋诗一首。李纨虽不大写诗,但鉴赏的眼光还是有的,黛玉的这首风流别致,宝钗含蓄浑厚,笫一次宝钗胜出。宝玉对黛玉的诗大加赞赏,但须得服从社长评判。大观园第一次海棠社,结社顺利,大家兴致高涨,约定每月两次,地点设在稻香村,如遇到高兴的,另择日择址补开。
晚上回去,袭人说起打发人给湘云送东西,宝玉这才恍然想,这诗社少了她,还有什么意思。第二天一早,宝玉到贾母处,催逼人去接湘云。
史湘云后来居上,一口气作了两首。众人看一句,惊讶一句,大家都说,湘云这水平,不枉作了海棠诗,真该起个海棠社了。从此,诗社便成了大家聚会兴趣休闲的重要联络场场。史湘云的加入掀起了一波高潮。兴奋处心直口快的湘云说,明天想做个东道,先起一社。
是晚,宝钗邀湘云至衡芜苑安歇,善解人意的宝钗考虑到湘云做东的难处,想办法帮她解围,主动提出,跟她哥哥说,替湘云准备几篓肥大的螃蟹、几坛老酒,再弄几桌酒菜,先不提诗社的事儿,只说请老太太和大家赏桂花。等席散了,我们再作诗。这让湘云从心里很感激。宝钗恰到好处帮助了湘云,团结了周围的人。二人乘兴连夜拟菊花十二题,三秋的妙景妙事都有了,只等天明……。
海棠诗,可做一大文。(此处略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