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老鼻子了:有点凌乱了,觉得语序断档的感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夹中间,不知何意?“远”指空间远还是时空远啊,还是兼之,自汉董仲舒司马迁《论语》才闪出光辉,跨度五百年后了,够远哈。前一句,好像我读书上学时感觉很苦的样子啊,老被逼着学习,悦啥?那就是按时、时时去实习、见习有所得而悦。读书时“习”解温习,有点纯学知识的样子,跟原意有点扯远了。难怪:误人子弟,男盗女娼。最后一句,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很正常啊。为什么要说呢?人家怎么不了解我,为什么不了解我,还是人家如何误解我,还是专指“远方”的朋友有误解,额?这连贯上了。妙!这也看出孔夫子虽然也很寂寞,却能自得其乐了。何乐?用明朝陈眉公的话,“何为独乐乐?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如何是与人乐乐?曰: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何是众乐乐?曰: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开篇这三句如果仅仅照字面解释,不过是乡村教师教导学生的话罢了,或本如是。若将此话推而远之,就看到孔夫子不是在讲道理了,而是讲做人的修为和学问了。
2027,4,25
浅读《论语》一、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老鼻子了解读:孔子的学生有子(有若)说,有子比孔子小四十三岁,并不是孔门最有成就或年长的学生,而且称“子”,在学而篇子曰后就有子曰,是不是有讲头?而且讲孝弟(悌)?敬爱兄长嘛,兄长们呢?
有子的意思是:他为人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权威,很少的。不喜欢触犯权威,却喜欢造反闹事的从来没有,有道有德的人专心致力于本分,本分的事做好了“道”就产生了,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是“仁”的根本吧?
总体这句话呢,一个接受父母的人,是一个感受爱的人,感受什么爱呢?父母给予慈爱,儿女回报孝顺。兄友爱弟也恭敬。那么这种人不会轻易跟上级顶牛的,造反,这种人也没这胆。在一个秩序里面很享受,让他蹦出来闹事,他可干不了。“百善孝为先”,有了居家孝顺有爱的这颗心,是很守规矩的,同时呢,这种人多半也有限度。
“孝”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仁”的根本。做人得有规矩有本分的,所以到“五四”时期,大家得闹事了,不安分了,一看,孔家店的秩序、本分是封建思想的大毒瘤,打倒吧!
等到大家日子安稳,舒适了,孔家店的生意照常又红火起来。因为人有爱被爱去爱,是基于生存以后的,跟穷富没关系。所以孝顺跟穷富也没关系。宋蔡京四起四落当宰相,史上罕见,书法也超棒。其中一次丢相位就是被自己的儿子干下去的。而有一乞丐闹市乞讨,然后欢天喜地跑回河边,恭恭敬敬的把食物递给母亲,为了让母亲吃得高兴,母亲一边吃他一边为母亲跳舞,洪迈记下这个故事,感慨。
人是个喜欢舒适的小动物,也是懒惰的小动物,同时又是需要爱的小动物,觉得自己挺好,比别的动物高级哈,不过在“鸡界”“鸭界”看来人会很可恶,因为人喜欢喂养它们然后要它们的命吃它们的肉!
“鸡界”“鸭界”看来,那只是人自己认为的“孝悌”吧?
2017、4、2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