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二十八天的“砍柴写作营”,已经到了结营的期限。
订下和承诺的二十八天日更,今天也将是最后一天。
昨天到北京,第一次挂了“疼痛科”的号。
之前,并没有接触过这个科室,也没关注过相关方面的知识。
昨天见到的医生,是一位非常“健谈”的医生:一进门,他就直接点到了痛处。
十几分钟的咨询,几乎很少有我插嘴的机会,一直是他在侃侃而谈。
不过,没有显得很“霸道”,他的阐述,颠覆了我对止疼、或者说是对于疼痛科的概念,让人听着新奇、豁然开朗。
听完他的讲解,觉得一直以来最为担心的事情,似乎有了可控的转机。
看来学习,始终是提高认识的有效途径。
昨天晚上,在睡觉之前、简单浏览了一下卡卡老师分享的加餐课。
很惊讶,这简单的浏览之下,居然有着和白天问诊一样的、解惑的感觉。
卡卡老师昨天的分享,主题确定为“流量池”,这是一个很新颖的概念(于我来说)。
他具体以砍柴书院的几个账号为例,向同学们讲解了诸如“热度”、“打榜”、“UID"等等新概念,可以说是使我们对于新媒体运营,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和认知。
这是一节独立于写作知识之外、又具有非常意义的课程。
这节课改变了我的想法。
原本,参加写作营,目的就是单纯地提高写作能力。
现在,对于新媒体的运营,已经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众人捧柴火焰高。
(这也就难怪,砍柴先生为什么要“砍柴”了!)
我需要体会一下,什么叫做“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趁着下午的时间,抓紧把稿件的第二次修改完成,交给了弋一老师。
这里需要再提一下的是:我把写好的稿子,从头到尾“读”了一遍,效果显而易见。
除了发现了许多错字、漏字之外,还发现了几处语法不当和文字组织不合理的地方,也得以及时做出了修改。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坚持的习惯和方式。
写作营虽然已经结束,但是不代表学习可以跟着一起结束。
前面的课程,有很多都只是在一些碎片时间里、一知半解地听了听,还没有系统地做笔记整理、没有温习,总不能自己骗自己。
越来越发现,不论是写作或是新媒体,都是一个不能奢望一蹴而就的事物;若想做好,必须做好长期奋战的准备。
曾国藩除了“善拙”,最大的优点就是“有恒”。
写作、新媒体,再到做人,无一不合此道!
写作营的结束,代表着一段特殊的经历成为过去,但是也代表着一段新的历程的开始。
每一份过去,都是将来的铺垫。
感谢各位老师的辛勤付出,祝福小伙伴们都能有所收获、未来可期。
也祝愿自己,能够在写作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