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标题 :《夏志宏:教育不是灌输学生知识,更应培养兴趣》
出自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点滴”专栏
微信公众号简介: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我们将兼容并包,时刻为渴望知识、独立思考的人努力,共享人类知识、共析现代思想、共建智趣中国。
看完以后,我突然有些感想和心得,写写,万一忘记了。。
夏志宏老师给我的感觉就是,学到最后,把某个独立知识都学完了,兴趣反倒是继往开来那源源不断的动力,是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照明灯,是自己遇到受挫时的铠甲,是他人离去时,身旁唯一的伙伴。
这边文章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把学习上遇到最难的个人方面都讲明白了。
学科建设和社会职责是矛盾的,也是相互促进的。这点我的感受和老师的经历可能有点不一样。我只能说我自己的感受。我对所谓学科建设的阶段还停留在自身对学科的学习和当中思考之中,只能算是对个人未知的探索,相比学科前沿的探索要遥远很多。其次是社会职责的问题,我一直挥之不去的是,其一是在家里我是女儿,虽然有哥哥弟弟,但不代表我自己没有了对这个家庭的责任和照顾,其二是我的私心,母亲喜欢的东西,自己现在给不了,满足不了,时间也一天天过去,我们说不勉强,其实往心里去了,就是想勉强,所以才在意,现在勉强不到,未来她是不是还在,什么时候实现也不知道。
那么想明白了,就开始在这两方面的结合上做的更好点,开始找个姿势舒服点又能满足最初的希望,逐渐走入正循环,效率起来了。中间遇到什么事情,再怎么变,比起最初的希望,那都是小变小调整。要是给这种与最初无关紧要的事情做多了,自然就违背了最初希望,到那时,就要靠那时的意志力以及最初的心去守护,反倒不是表面上占有的那些。讲到这儿,我觉得自己能体会夏老师这点辞去主任职务的。说时间不存在,倒是时间教会了取舍。
夏老师这里有个方向点了出来,就是说中美同龄或同阶段的教育,中国留学生普遍知识水平高于美的。这点说明了国内在知识学习和知识获得上做的很好,很足够了,这些都是靠实践总结才有的,不是嘴皮子的功夫,真学习的人才能总结到如此,影响到这些人考上理想大学。。中国数亿人,把这些人的学习类型分出来,还是有很多人需要这种方法来完成教育的。因为相比较过去很多人读不了书,读不进去,这个方法就解决了怎么学的问题,甚至解决了很多人的吃饭问题,能找到工作能有收入维持。农民思想单纯,觉得这个好就这么做,眼睛都是往前看的。。。搞学科建设的人眼睛不能只往前看了,要往回看,要总结,要升华,要继往开来。。夏老师讲的兴趣就是升华后所应有的状态。美这点就做到了。。但是培养兴趣是从个人出发的,跟以往大组织一贯领导群体的方式是相反的,群体习惯了被领导,服从目标,那个时代就是需要这样,如今让他们再培养出这种个性化的特点,来促进更高层面的发展时,这难度是否突破,既关系着个人前途事业发展多远,也关系着你是否能从过去陋习(相对当下的需求来说)中脱颖而出。。。能做到后面这点就了不起了,前面这点还算是附加的。。美既然能做到如此,我觉得跟一直以来时代下的人才推进和环境有关。反过来,我们当年要是也有他们的人才推进建设也能做到这样。这是题外话,随口讲讲哈哈。
整体上我觉得国内教育将来是可以做到这点的,自己不进步,时代也会逼着你进步,说是要阻止这种趋势也是不可能了。我觉得自己这一代能不能见到这样,希望还是挺渺茫的。中国人太多了,水平参差不齐是无法避免的,每个人对大目标的坚定也不再像以往一样的态度了,因为时代开放了,思想开放了,,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讲到这里,我想起钱学森爷爷讲的一句话:经济落后了,十几年可以赶上去,风气坏了就是几代人也难恢复。经济不好,有人才。。。风气坏了,后面可是一大片群体这样出现的,而我嘛不过是夹缝求生。反正事情铁定是这么发展的。。。
这篇文章让我认清一点就是肯定了我自己对学习的看法,也发现自己逐渐接受这种时不待人的无奈,并要更认真对待对所剩时光。
戊戌年十二月五日十一时
办公桌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