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5 正月初四 周三 晴
二十一章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意思是:有真诚而自然明理,叫做天性;明理后做到真诚叫做教化。内心真诚就会自然明理,明理之后也会做到真诚。
自就是“从”“由”的意思,由诚明白了中庸之道,这就叫做性,内心已经具备了诚,就能直接明白中道,这就是出自诚的一种本性;由中庸之道出发,最后达到诚,这就是教。
在做人做事当中磨练自己,通过这种方法也可以达到诚,这就是教化,这是在实践经验当中去摸索,这里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经验,失败的经验可能对一个人更有教育意义。
我们一般很少去反思成功,更多去反思失败,失败的经验更容易让人反思,在“自明诚”中,我们更应该重视失败的经验,也就是背离中道而失败的经验。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你只要诚了,也就明白中庸之道了,你明白了中庸之道,也就明白了什么是诚。这个诚相当于体,体悟体验,中道相当于“用”。
“诚则明”,就是说你知道体也就知道了用,“明则诚”是说你知道了用,最终也会通向体。因此,人们可以从两方面下功夫,一种是从体上下功夫,一种是从用上下功夫,从体上下功夫,就是“自诚明”,从用上下功夫,就是“自明诚”。
中国人讲“体用合一,体用无间”,从哪方面下功夫都可以,但是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还应该有选择,怎么选择呢?从体上下功夫,往往都是有慧根的那些人,这些人不需要通过用,直接深入到体了,这些有慧根的人在生活中特别少,一般人没有那样的悟性,都是从用入手,通过用去体悟。从“自明诚”入手,最后“明则诚”,到底先从哪一方面入手,其实都对,一个是对有慧根的人来讲的,一个是对普通人来讲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