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给孩子诗的童年诗和远方
昨日山有信 有人说岑参这首诗千百年来只有他才看得懂

昨日山有信 有人说岑参这首诗千百年来只有他才看得懂

作者: 老街味道 | 来源:发表于2019-04-26 00:20 被阅读193次

    前言

    昨天见到有人提问:古人是怎么用诗词来表达想你呢?

    回答这个问题不复杂,列举几首诗词就可以了。不过我突然又想起了诗词例话中的一段文字,作者周振甫先生在讲解诗家语时用了一首诗来说明。这首岑参《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也是用来表达朋友之间相互的思念,但是相比其他的诗就有些烧脑了。

    所以我本文的题目说,只有读懂了这样的诗,才能说明白一点古诗,因为这种手法与今天的行文方式确实有些不同。

    下面先看看这三首不太烧脑的表达思念的作品。

    一、三首思念的名作有个共同的特点。

    用诗词表达思念是常见的主题,这样的作品不胜枚举。例如金昌绪这样写妻子思念丈夫: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金昌绪 (唐)

    这一首诗中黄莺儿是个很重要的意象,妇人思念离人不归,怪罪于黄莺惊梦,连梦中相会也做不到。

    又如思念兄弟的李煜这样表达: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很多思念是因为音信断绝,诗人因雁信无凭,思念更深。此处把离恨比作春草,用具体代替抽象,形象地把离愁别恨这种抽象的东西用眼睛可以看到的春草表现出来。

    而思念朋友元稹的白居易是这样表达的: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梦微之·》

    白居易这首绝句又有不同,不用婉转和隐晦,而是直抒胸臆,大大方方的说出来。

    以上这三首无论采用什么方式表达,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就是逻辑清楚,比较好理解。但是下面岑参的诗就没有那么好理解了。

    二、终南山的高冠潭

    高冠潭在终南山高冠谷内,据说岑参曾在此隐居耕读十载。岑参及第后写过一首《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三十岁我得到这个小官时,曾经的理想几乎都要消磨殆尽。因为没有什么产业,所以我不敢嫌弃这个微官。后面是自己隐居之地的景色,山水山花自是醉人,可惜为了这五斗米的俸禄,作者不得不离开这里。

    据说岑参及第后,和他一起隐居的杜陵叟写了一封信,于是岑参准备从长安回终南山的高冠潭 ,于是写了一首烧脑的《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

    昨日山有信,祗今耕种时。遥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

    独向潭上酌,无人林下棋。东溪忆汝处,闲卧对鸬鹚。

    这首诗看起来有点怪怪的感觉,搞不清楚说话的主体到底是谁,省略掉的这些主语到底是谁似乎有点混乱。这样的诗写起来比较复杂,和今天的散文章法句法不同,用今天的语法来理解也比较难。

    下面老街简析一下这首诗。

    二、烧脑的《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

    1、第一联 昨日山有信,祗今耕种时。

    在长安的岑参接到了一封信,不说是家里来信,而说“山有信”,这是诗人的语言,信中说:现在是耕种的时候了。

    2、第二联 遥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

    这一联就让读者犯糊涂了,不是说耕种的事情吗?怎么突然插进来一个杜陵叟,还“怪我还山迟”?原来这个老翁是岑参隐居时的好友,“谣传”或者杜陵叟托人带给岑参家人一个口信,而这个口信被岑参的家人写在了这封信里。

    意思是,杜陵叟想你了,责怪或者奇怪你怎么这一次“还山迟”了呢?据说岑参在终南山隐居读书时,也经常往返与长安与终南山。但是为什么这次杜陵搜要“怪我还山迟”呢?一定是岑参这次离开太久,原因可能是岑参终于进士及第了。

    天宝三载(744),岑参应试及第,授官为右内率府兵曹参军,上面那一首《初授官题高冠草堂》或许就是岑参这次回终南山写的。

    3、第三联 独向潭上酌,无人林下棋

    第三联是接着第二联往下写的,依然是“遥传杜陵叟”带来的信息,不仅仅是怪还山迟,甚至具体到杜陵叟因为好友还山迟的后果:独向潭上酌,无人林下棋。

    本来有岑参陪着林间下棋、潭上喝酒,这下好了,杜陵叟只能独自一人去喝闷酒,也没人陪着下棋了。

    4、第四联 东溪忆汝处,闲卧对鸬鹚。

    这里接着第三联,还是杜陵叟的口信,说杜陵叟在东溪闲卧看鸬鹚,思念着岑参。

    这首诗题目是“留别舍弟”,通篇都是对自己的弟弟说话,一共说了三个内容:首先家里来信了;其次信中说到了耕种的时节了;第三,信中还说杜陵叟真得好想我。这三个内容的意思就是,你快快回家吧。于是岑参给弟第留了这首诗。

    从一首诗来说,第二句本是承接第一句的,但是从第三句开始都是杜陵叟的话了,结果第二句这条线被断开了,彷佛设了一个悬念,后面却没有结果。更加深了读者的理解难度。

    三、明朝诗评家的评价

    《唐诗归》是明朝钟惺、谭元春合编的唐诗选本,在这部书里写了这么一段话:

    (谭元春说):不曰家信而曰‘山有信’,便是下六句杜陵叟寄来信矣,针线如此。末四语就将杜陵叟寄来信写在自己别诗中,人不知,以为岑公自道也。‘忆汝’‘汝’字,指杜陵叟谓岑公也。粗心人看不出,以为‘汝’指弟耳。八句似只将杜陵叟来信掷与弟看,起身便去,自己归家,与别弟等语,俱未说出,俱说出矣。如此而后谓之诗,如此看诗,而后谓之真诗人。”

    (谭元春说),搞不懂的人,会误以为后面四句是岑参自己说的话,特别是‘忆汝’的‘汝’字,是指杜陵叟失黏岑参,而不是岑参思念自己的弟弟。这八句诗看上去就像岑参把杜陵叟的信扔给自己的弟弟就回终南山了。与弟弟告别的词语并没有说出,都在言外之情了。(谭元春说),这样作诗才是诗,才是真诗人。

    钟惺又跟着抬轿子,说:

    此诗千年来惟作者与谭子知之,因思真诗传世,良是危事,反复注疏,见学究身而为说法,非惟开示后人,亦以深悯作者。

    钟惺说,岑参这首诗千百年来只有我的好友谭元春才看得懂,所以说真正的诗传世太难了,需要专家来抽丝剥茧的讲清楚,后人才理解。从另一方面说,作者也值得怜悯,因为没有知音也是挺遗憾的一件事。

    四、诗家语 省略、跳跃、婉转、言外之意

    岑参这首诗常被作为诗家语的范例,有这几个特别要注意的地方:

    其一,语言精炼,挺复杂的一件事,被诗人用40个字跳跃着说完了。这种跳跃式的逻辑结构与今天的散文手法完全不同。第一句是站在作者的角度:昨日山有信;第二句是信中的内容,跳跃到了家人的角度:祗今耕种时。第三句还是家人的口吻:遥传杜陵叟。第四句往后都是杜陵叟的口吻了:怪我还山迟。独向潭上酌,无人林下棋。东溪忆汝处,闲卧对鸬鹚。

    其二,语意婉转有言外之意,例如不说家里人催归“耕种”,反而用杜陵叟的名义来催归,估计这个老人有一定的威望。而家里人未必真得希望岑参回去继续和杜陵叟下棋饮酒,希望岑参回自己家多做一些事情是本意。

    而岑参只写了一句“祗今耕种时”,其他六句都是写杜陵叟,从内容的表达上并不均衡。我们看五七律时,颔联和颈联往往分别照映第一句和第二句,而岑参的第二句成了烂尾楼,没有下文了。

    岑参整首诗从第三句开始写信中的杜陵叟,也许杜陵叟有些威望,诗人借以提高身价。或者杜陵叟就是普普通通的无名隐士,但是通过描写他而构造的意境充满了美感,提高了这首诗品味。

    ​结束语

    诗家语的特点当然不仅仅在于以上几点,不过这种述者角度的转换,也常常变化为作者处于不同时空的转变,读者的思维如果跟不上就很容易看糊涂。例如宋朝词人周邦彦的这首《少年游》:

    朝云漠漠散轻丝。楼阁淡春姿。柳泣花啼,九街泥重,门外燕飞迟。

    而今丽日明金屋,春色在桃枝。不似当时,小桥冲雨,幽恨两人知。

    上阕都是诗人回忆当年的情形,下阕前两句是眼前语,后面又陷入了回忆。这种跳跃省略了转换时的说明介绍,如同电影中没有画外音的镜头切换。当然好的导演切换时不但更好地表现主题,还会让观众和读者看懂。不太优秀的导演,可能就剪辑得混乱不堪,把观众搞得云里雾里,然后说这一届观众不行....

    @老街味道

    同样写他乡遇故知 王绩用了120字却王维只用20个字

    算诗人相得 如我与君稀 苏东坡与他的约誓敌不过一句诗谶

    李商隐一弦一柱思华年出律吗?思是平还是仄?新旧韵如何避免混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昨日山有信 有人说岑参这首诗千百年来只有他才看得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zlx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