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以下情景:
上台表演时,内心不断提醒自己“别紧张、别紧张”,结果是越来越紧张;
一个人告诉你,“不要去想白熊”,结果你脑子里那只白熊的形象却开始挥之不去;
当你想制止孩子哭闹,你大声呵斥道“不许哭”、“不许闹”,结果孩子越哭越凶,越闹越厉害;
当你深夜走在阴暗的窄巷,你给自己鼓气“不要害怕”,结果心里感到越发恐惧;
比赛时,你提醒自己“别犯错”,结果发现犯的错误越来越多;
... ...
你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劝诫的话总是不奏效,结果总是适得其反?
答案很简单,因为你表达的方式和内容错了。看完本文你会知道究竟错在哪。
决策来自情感
我们先要了解一个知识:我们所做的决策和决定,源于情感。也就是说,情感对于我们“做决定”这个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世纪80年代,美国神经学家安东尼奥·达马西奥曾接待过这样一个病例:
一位名叫埃利奥特的病人切除了额叶附近的一块肿瘤,此后,埃利奥特既无法体验正常情感,也难以做出任何决定。
打算写字时,埃利奥特无法决定使用手边的蓝笔还是红笔;
在他就餐时,对着菜单无法做出任何选择;
在观看电视节目时,他总是在各个频道之间来回切换而无法抉择;
在不同的旅游目的地之间,他总要花费数个小时去权衡利弊。
当安东尼奥·达马西奥对埃利奥进行大脑核磁共振扫描后发现,他脑中掌管情感的“情绪脑”——即边缘系统(杏仁核群、海马回、眶回、下丘脑等),被肿瘤手术破坏掉了。
埃利奥因手术丧失了感知和体验“情感”的能力,他无悲无喜、没有厌烦感、没有愤怒,也不再害怕和畏惧各种危险。
愉快、不安、愧疚等情感体验,本是一种评估某种行为和选项结果的重要依据和反馈,一旦某人丧失类似对错的悲喜体验,就丧失了决策的依据,从而不知道该作何选择。
另外,当一个人丧失了情感,便没有了好恶,一切都变得无所谓。
人行动的动机和动能源于“趋利避害”,如果情感上没有了好恶,便丧失了做出某种决定和改变的冲动和意愿,因为什么都无所谓。
现在,我们理清下情感与理性之间的关系:
情感之于理性,就像大象之于骑象人,就像帝王之于智臣。
看似“理性”这个骑象人把持着缰绳、在掌控着大象,事实上“情感”这头大象的巨大能量,根本不是理性所能掌控的。
同样,帝王永远是最终决策者,智臣再是睿智,也无法拍板。帝王则可以选择接纳智臣的纳谏,更可以一意孤行。
事实上,在情感的强大力量下,理性也只有屈服的份。了解到情感的绝对权威,我现在应该明白:
为什么“路怒症”者在明知打人犯法的情况下,仍然会挥出那一拳;
为什么“肥胖症”者在明知甜品有害身体健康的情况下,仍然会再吃下一块;
为什么“高中生”在明知该到点学习的情况下,仍会继续刷会短视频。
为什么在明知走高空玻璃栈道时很安全,却仍会不由的颤栗和畏缩不前。
... ...
通常情感可以直接根据其好恶作出决定、并采取行动,根本听不进理性半点声音。
情感提示词
回到文章开头,为什么说“别紧张,别去想白熊,不许哭、不许闹,不要害怕”无效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紧张、白熊、哭、闹、害怕”是情感提示词(画面提示词),而“别、不要、不许”是逻辑词。
换句话说,你的大脑只会接受到优先级较高的情感提示词,而表示否定的逻辑词被下意识的忽略掉了。
再一次,在情感面前,理性逻辑很容易被掩藏掉变成背景。
于是在你说“别紧张”的时候,你大脑接受到的提示或暗示是“紧张”,于是才越发紧张;
当你给孩子说“不许哭”,孩子大脑接受到的信息词是“哭”,于是更止不住哭闹;
当你劝别人“不要伤心”时,别人接受到的信息词是“伤心”,于是心情更是久久不能平复;
同理,很多好心路人劝轻生者不要跳桥、跳楼时,都会说“别冲动、别犯傻、别跳”,结果是让轻生者变得更加冲动,这都是些好心办坏事的人。
所以,以后不要再用“否定+消极”的表达方式,转而要采用“肯定+积极词汇”的句式,例如:
将“别紧张”改为“放松点”;将“不要哭”改为“笑一笑、开心下”;将“别害怕”改为“老子勇猛无比”;将“别冲动”改为“冷静下,想想孩子”等等。
要有意识得去采用“肯定+积极词汇”表达方式,长久以往,你绝对会发现这个习惯的好处,你会变得更加积极而阳光。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但是善用肯定表达和积极词汇的人,就像是面朝阳光的向日葵,自己也会散发着温暖。
反之,你要记住,“当你在凝视深渊时,深渊同样在凝视你”,千万别被黑暗和消极吞噬,从减少用消极词汇开始。
生活中,经常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很多人都知道自己不想干什么、不想要什么,但是有不少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到底想要什么、该干什么。
常用“肯定+积极词汇”的表达方式,就是一种探究,探究自己应该干什么。
从“消极词汇”转为使用“积极词汇”的过程,并不单纯是一个简单的找反义词的过程。
自我的内心的声音不是去告诫自己“别再玩游戏”、“别继续刷剧了”,而是“去打会球、去找朋友玩一玩、去看会书”。
弄清自己该干些什么,比仅仅知道自己不该干什么更为重要。
情感的日常应用
——广告及营销
认识到情感的强大力量,那些聪明的广告商都懂得去直接调动他人情绪。
冰镇可乐入口的酸爽画面;名表与成功人士形象绑定出镜;汽车广告中或是风驰电掣或是一幅家庭温馨美满的画面,以上都是在试图调动你的情感,让你为追求美好的冲动买单。
情感不是理性,并没有逻辑可言,当某个产品、物品、地方或想法,只是简单的重复进入你的眼帘或脑中,就会让你产生浓厚兴趣或欲望尝试一下,这就是所谓的被“种草”了。
不仅是物品,在亲密关系中,仅是增加两人的接触次数就会令其彼此间产生好感、增强吸引力。
我们的情感倾向于喜欢见过很多次的面孔,事实上,我们往往更喜欢身边的人。
然而,如果有人令我们厌烦,那么临近和重复接触同样会起到令人更为厌烦的反作用。
另外,调动人感情的另一种营销方式就是卖“情怀”,这也比单纯卖产品要好很多。
突然火爆的大窑饮料是因为让很多70、80后喝出了少时的味道,还有“健力宝”、“妈妈的味道”都是味觉上的情怀。
乐队组合,TFBOYS是00后的青春,S.H.E是90后的青春,F4是80后的青春,小虎队是70后的青春。一旦带入视觉和听觉上的画面与音乐,立刻就像陈年佳酿入口,醉人心脾。
感情这东西是添了“防腐剂”的,是入骨的情愫,是时间的魔法,像珍藏的美酒、越久越醉人,多数人都会为“情怀”买单。
营销或销售这等事,如果不煽动消费者感情、不搞点情怀,多半是要败。
生活中,真正的营销高手,也都懂得如何博取客户信任,拉近与客户的感情,销售的从来不是某个具体产品和服务,销售的是人情世故、是客户能与你掏心窝子的感情。
搞不清这个道理,不要去做营销。
就连那些专门哄骗老人养老金的诈骗犯,也深谙此道,他们用“子女”般的贴心关怀和细致入微照料陪伴,经常搞些心理关爱、健康讲座、免费治疗活动,取得老人的绝对信任和喜爱。
这些骗子表面上赚的是虚假保健品和高价医疗器械的黑心钱,实质上赚的都是些“感情费”。
——规劝别人
同样,劝诫别人也不是单纯的诉诸理性去讲道理,而是在情感上猛下功夫。
在我当年上学的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文言文是《战国策》中的《触龙说赵太后》,印象特别深刻。
文章交代的背景是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并已占领赵国三座城市。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援。
齐国一定要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
赵太后不肯,并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此时触龙要求晋见,太后一肚子怒气,命触龙进来,准备只要他一开口,她就发作。
触龙走得很慢,勉强坐下来,道歉道:“我老了,腿脚又有毛病,很久不来见太后。有时自己就宽慰自己,怕太后身体不好,可能根本就不愿让我来打扰,但我心里总盼望能再看到您。”
太后说:“我的行动也不方便,到哪里都坐辇车。”触龙问:“太后饭量减少了点没有?”皇太后说:“平常只吃稀粥。”既闲话家常,太后的怒气渐渐消失。
触龙先言自己“足疾所以很久不能来见太后”、“又怕太后本身根本不想见自己”,在情感上博得同情,并为许久不来探望请求谅解,这是在缓释情绪——稳住太后随时会爆发冲突和失控的情绪大象。
后又闲话家常拉近感情,让赵太后在情感上进一步卸下防备。
触龙接着说:“在我的儿子中,有个叫舒祺的,年纪最小,却也最不争气。我太老了,但心里特别爱他。今天晋见太后,就是祈求太后恩典,让他递补一个皇宫侍卫的位置,献身保护皇家。”
太后说:“没有问题,他几岁啦?”触龙说:“十五岁了,年纪虽小,可是我希望在死之前,把他托付给太后。”
触龙谈及自己对小儿子舒祺的爱,与赵太后对其幼子长安君的爱一样,是在情感上达成共情。
太后说:“你们男人也爱小儿子呀?”触龙说:“比女人还要爱得厉害。”太后笑起来说:“女人可是爱得异常厉害。”
可怜天下父母心,对子女的爱都一样,触龙就是这样循序渐进增强情感上的共鸣,实现情绪共频。
触龙继续:“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太后将小女嫁到燕王国当王后,悲切不已。
送走小女之后,你不是不思念她,但却祈祷她不要回来,这是怕她婚姻生活不满,更是为祝福她的子孙能世世代代当燕王国的国王。
太后说:“你的分析很对。”
触龙以其小女为例,说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爹娘爱儿女,会为他们的将来打算。
但观长安君现状,“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此次若再不抓住机会使他为国家效力,一旦太后千秋万岁之后,请问,长安君凭什么在赵王国立足?
最后触龙一击致命,长安君现在待遇优厚,却对社会没有一点贡献,如果持续这样,而不抓住这次为国效劳的机会,那等以后没有你的庇护,他的未来必将十分凄惨。
触龙的利害分析,目的是直击赵太后的情感软肋。
赵太后之所以不让小儿去齐国当人质,是害怕其在齐国受苦,但经他分析后发现,如果不去当人质,那将来长安君要受的罪,更让人后怕。
太后毛骨悚然,急说:“我明白了,请先生随意派遣他。”
在触龙劝诫时,自始至终没讲那些国家利益为重的理性说辞,而是推心置腹的分析长安君去当人质的利弊。
这是因为,国家的安危与亲生儿子的福祉,赵太后在情感上更关心后者。
生活中所有以大局为重的劝诫,如果无法引起当事人情感上的共鸣,那就只是一个美好的希冀。
情感可以激发我们为爱人、为国家做出任何牺牲,但是理性不会。
这篇《触龙说赵太后》可谓劝谏中的经典,触龙对于情感的拿捏可谓发挥的淋漓尽致。
我们可以认真学习一番,在劝人时,要在其情感上做文章,比仅用逻辑说服要好使一万倍。
祝大家中秋快乐!
如果感觉文章有用的话,敬请打开微信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哲新ii ,获得更多往期内容。
作者丨哲新,微信公众号“哲新ii”(ID:zhexinii),努力创造个人价值,用文字改变自己、影响他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