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吃的东西,代表了我们做人和自我认知非常核心的一部分。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也不是一件小事,而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让我免受未知事物的威胁。
————《鱼翅与花椒》
这本书是20年买的,这个月又想起来,想把它看完。用速读法先来观察封面。
封面的底图是中国传统的古厝,两个女人,中国女人坐在凳子上夹菜,餐桌是两个小椅子拼成的,旁边还有个竹子编成的靠背椅。外国女人站着微倾,对中国女人的饮食带有好奇,而她们又在讨论着什么?
封面上有小段介绍,这是一本写中国菜的故事,作者扶霞1994年到中国长住,并且号称是美食家,对待新鲜事物的态度是,人家给什么吃什么,但来中国后,还是被中国的美食给震惊了不少,本书是一本纪实录,通过一个英国女孩的角度看中国的美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要了解饮食,那就是当地的文化习俗也是要一并研究。在书中可以跟着作者领略她到过的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悠闲的四川人总要辣中带甜,湘菜直接又不妥协, 扬州菜温暖而抚慰人心 等等!
看书必要认真看译言,中国人啥都吃,啥都可以吃,啥都可以做成吃的,我们的中国美食被国外传的神呼呼几世纪,但我们确习以为常。就一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美食也是文化的一种!
这译言,介绍了她第一次来中国餐厅吃到皮蛋时觉得掉入新世界,也开启了她对中国美食的探索,对吃的很大胆这个著称要彻底瓦解了。因为中国美食颠覆了她以前的很多,很多认知。也是她决定写一本中国文化下的美食。
原文是:不知为什么,一个国家越陌生,当地人的饮食也怪异。居住在这个国家的外国人就越想要严格地坚守自己故国的规矩。或许这样比较安全 。我在中国的很多欧洲朋友也基本上是自己在家做欧洲菜吃。吃别国的菜,是很危险 的。一筷子下肚,你就不了避免地失去自己的文化归属、动摇最根本的身份认同。这是多大的冒险呀!
同理
我们对一个地方越陌生,越想坚持自己的饮食规矩,想找到内心的安全感。婆媳矛盾在琐事中,也是因为饮食中要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这是一本通过美食了解中国文化的书,喜欢了解1994年的中国,你可以看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