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连续读一本书几次进步都不明显,隔一段时间阅读反而发现自己的进步很大?
为什么有些书,我们几年前读会有收获,几年后读还会有收获?而有些书过几年反而失去读的欲望。
答案就在“温故而知新”这句话。
为什么这么说呢,用个比喻来说明,假如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我们的理解认知就是我们能看到的距离。
前几年我们是用自己的肉眼看,能看清几百米的距离。
现在呢我们是用望远镜去看,我们能看到几千米的距离。
未来呢,我们会用雷达去看,我们能看到几十公里,几百公里的距离。
如果我们更牛呢,那就是用天文望远镜,能看到几十光年的距离。
我们能看清的距离就是基于我们读书的那个时候自己的认知水平。
这也是为什么连续读书几次除了加深记忆,对思考和进步不大的原因,因为你看的距离是不变的,自然看不到更多的东西。
间隔一段时间后呢,你能看到的距离变远了,自然就能看到,除了几百米外有个小木屋,几公里外还有个别墅。
这就是间隔一段时间重读收获不同的原因。就是温“故”而知“新”。
那么为什么有些书可以读一辈子,有这书过几年在看就索然无味了呢。
之前我们将自己的认知比作我们能看到的距离,那么现在我们比喻一本书就是比喻区域大小不一样的地图。
我们在一个村的地图了,用天文望远镜看见的也只能是这个村。当我们发现原来的书现在无趣无感的时候,就是我们的认知达到作者写书时的认知水平。
因为我们在书中看到的距离,取决于作者当时根据他能看到距离而绘制出的地图。
这就是经典书籍和流水文的,差别。一个是以后国家,世界为界限的地图,自然比以乡村城市为地图看到的更多,也值得我们在不同的阶段去学习。
我们学习其实不过就是为了我们能够看清的远一点,真一点,更远一点,更真一点而已。
这就代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