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让想象之力助我们妙笔生花——《短篇小说写作指南》读书笔记(7)

让想象之力助我们妙笔生花——《短篇小说写作指南》读书笔记(7)

作者: 若水青卿 | 来源:发表于2022-10-23 20:16 被阅读0次

《让角色活灵活现的同理心》,同样也是有关短篇小说人物塑造的篇目,只不过切入的是不同的角度。

这个角度,叫做“同情心”,或者说“同理心”。

换个说法,就是理解。

“可要怎样才能理解呢?好吧,你是怎么理解朋友、妻子,还有自己的呢?就是尽可能地了解有关他们的一切啊。你了解得越多,正常说来,就越能理解。了解了一切,也就可能理解一切。”

具体怎样操作呢?作者通过列举实例向我们展示了如何“理解”的详细过程:

首先,我们要为人物设定核心的冲突。

在示例中,作者是这样设定人物的核心冲突的:主人公的梦想是从事甲事业,奈何能力不足,虽年岁渐长,却执念愈甚,放之不下,因此内心备受煎熬。现实生活中,主人公为了糊口,只能做着一份与梦想毫不搭边,事实上价值感还极低的工作——一份小孩子也能干或者一台机器也能干的会计工作。

“人物的核心一经敲定,那么哪怕一切外在的东西——比如他的样貌、日常行为等等——都悬而未诀,这个男人也已经在你的心里扎下了根。”

此时,“放空心思,排除干扰,你就能看到这个男人的样子。”

于是,很自然而然地,我们能够想象得到这个男人愁苦的,甚至有些愤恨的外貌。然后顺着同样的线索,想象出这个男人生活中方方面面足够多的细节:他的吃、穿、住、用、行,他的工作与业余生活,等等等等。

在这里,我仅仅使用了有限的几个词语来概括我们可以想象的几个大的方面,人物的外貌、吃、穿、住、用、行、工作、业余生活。但其实,这里提到的每一个大的方面我们都可以细化再细化,提出几个、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问题。

“你需要了解和感受的类似问题成千上万。你不必把这些问题一一列出,而是一次性把上百个问题铺在脑海里的幻灯片上。到某一刻,你会突然发现这个男人变得像自家兄弟一样熟悉。”

熟悉到你的脑海中清晰地出现他的某个痛苦绝望的生活片段,并在你的笔下汩汩流出。

但是在这个片段中,我们前面准备的大量材料,使用到的却很少,比如只有大概百分之五。那么我们前述准备工作的意义何在呢?

作者的观点是这样的:“但余下的百分之九十五却影响了我写下的内容,并且字里行间都有呈现。”“这就好比从一棵树的中心锯出一块木板。这块木板会体现出树本身的种种特性,而树也诀定了这块木板的具体模样。”

要取用一块纹理清晰特性卓然的木板,首先要找到它生长其中的那棵树。

如此,“这个角色之后的一切诀定和行为方式,都会从前文所述的我们所储备的知识中自然地生发出来。”

文章的情节、内容就这样顺畅而又自然而然地展开来。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前期准备的烦杂琐碎数量庞大的细节,我们都要写在文章中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因为在行文时一股脑地堆砌细节,“只会得到一本死气沉沉的流水账。”

正确的做法是,“用两三个安排得当的细节来体现出紧实的故事气质,并且要让这些细节之间的巧妙关系隐藏在字面背后,并不显见。”

“如果我写作水平够格,人物研究也做到位了,”那么,“角色不再只是活在作者的脑海里,在读者那里也获得了生命。他跃出纸面,走进了读者心里。”

而这正“是一个作者职业生涯中梦寐以求的境界。”

而这其中的玄机就在于:“直接的展示远不及隐晦的提示有力。只要所提示的是事实,就会让人在恍然大悟的一刻完全信服。”

当然本文作者也说了,要达到这种境界的前提是,“写作水平够格,人物研究也做到位了。”

本篇结语:

这个篇目是我阅读学习这本《短篇小说写作指南》至今为止理解得最为吃力的一个篇目。毫不夸张地说,第一遍通读全文后,我感觉自己云里雾里,基本完全没读懂。

因此,这篇读书笔记是我把原文反复阅读了多遍的基础上形成的。

可以说,从完全不懂到梳理出作者的思路,懂得作者教授的方法与技巧,这个过程既是对我理解能力的考验与提升,也确实让我在人物塑造技法方面获益良多。

分享给有需要的友友们,愿你也从中受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让想象之力助我们妙笔生花——《短篇小说写作指南》读书笔记(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zpiz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