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战略的起源与流变(5)
1、规划学派
规划学派认为,战略的形成是一个深思熟虑的过程,规划必须先行,要依据科学严谨的方法,比如借助分析模型和数理分析等进行战略分析,尤其是对外部环境进行研判,然后进行战略设计(包括战略目标、战略方针、主要举措等顶层设计),之后再以其指导战略实施。
明茨伯格“十大学派”中的“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和“定位学派”,都可归入这一学派。规划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安索夫和波特。
商业战略理论的正式形成,是在二战之后。一方面是计算机的发明带来的数据分析革命,更为重要的是人类在系统科学领域引发的思维革命。
1932年,理论生物学家贝塔兰菲创立了“一般系统论”。系统论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大至宇宙小至原子,上至国家、城市,下至企业与个体......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论的基本思想就是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协同、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进而利用认识到的规律去控制、优化甚至创造系统。
1962年,钱德勒的《战略与结构》提出“环境--战略---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环境决定战略,战略决定组织结构。
1964年,德鲁克的《为成果而管理》阐述了战略的意义与本质,认为企业必须做出优先级决策,这代表了远见卓识;要以创造结果为导向,挖掘并抓住关键机会,然后投入所有资源和力量;创造未来需要胆识,引导消费,创造市场。1977年,德鲁克在《认识管理》中对战略规划进行了系统阐述。他提出,战略规划的本质是运用具有前瞻性的知识制定当前的决策,重点是确定必须做什么新业务,以及何时着手,要敢于抛弃过时的旧业务,关注新业务。
1965年,安德鲁斯在《经营策略:内容与案例》中提出商业战略的概念。1971年,他在《公司战略概念》中创立了一个战略分析的框架,认为战略寻求的是外部环境与内部能力的匹配,即“可以做的”与“能做的”之间的匹配,“可以做的”即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能做的”即为公司自身的优势与劣势。这就是著名的SWOT分析。
1965年,一代宗师安索夫横空出世,《公司战略》一书奠定了他“公司战略鼻祖”和“战略规划之父”的地位。
安索夫长于严密的数理分析,他曾在兰德公司从事战略分析,在军工企业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任企划师期间提出“安索夫矩阵”,其后到大学任教,1965年在《公司战略》首次提出公司战略概念,并将战略规划分为五步(外部分析、内部分析、确定战略目标、制定战略举措和推动战略执行)。
继安索夫之后,在20世纪80年代,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把战略理论推向第二高峰,被誉为“竞争战略之父”,其理论被称为“竞争战略理论”。他的代表作是竞争三部曲:《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波特的主要贡献是将经济学与管理学打通,为战略分析建立了一套基本的分析框架。波特理论主要包括:
(1)“五力模型”。认为行业结构战略选择,行业结构取决于五种作用力-----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2)“三种战略理论”。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聚焦细分领域战略。
(3)“价值链理论”。认为竞争优势来源于价值链(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物流及配送、营销及售后服务、采购、研发、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基础设施等)的整体协同。
(4)“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包括钻石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用于分析国家与区域的产业竞争策略。
二战之后,战略咨询行业在美国迅速成长,出现了兰德、波士顿、贝恩、摩立特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战略咨询公司。战略咨询公司注重分析模型的应用,比如系统分析法、SWOT分析法、波士顿矩阵、经验曲线、GE行业吸引力矩阵、五力模型、价值链模型、麦肯锡7S模型、战略地图等分析工具被广为使用。
当然,任何分析工具和分析模型都有其特定的应用前提与相应的优缺点,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而且,过于依赖分析模型会影响独立思考,那些罗列着貌似高大上的分析模型的战略方案,往往缺乏创新和真知灼见。
针对战略界概念泛滥和混淆不清的乱象,鲁梅尔特的《好战略,坏战略》试图去伪存真,回归本质。他认为,好战略是精心设计出来的,其内在骨架无非是三大要素:“调查分析---指导方针---连贯性活动”。调查分析,关键是直面重大挑战,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指导方针,是有很强针对性的整体性的大策略,指明前进方向;连贯性活动,是为落实指导方针而采取的切实可行的措施,相互协调、环环相扣。
综上所述,规划学派总体上是科学和理性的,主要基于系统科学的方法论和必要的定量分析手段,尤其注重外部环境的分析。迄今为止,规划学派仍然是最主流的战略流派,还在不断完善与发展中。
随着时代的发展,规划学派也受到一些质疑,其中最尖锐的指责,是认为其认识论在本质上来源于牛顿的机械论,不适合日益动荡、非线性和复杂的社会环境。于是,一种与之相对立的学派出现了,这就是进化论学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