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扁豆】
健脾湿
白扁豆生用有小毒,祛湿一定要用炒过的。炒后专除脾的湿,还不伤脾胃的阳气。
煲汤一般用的也是炒过的扁豆,常用的煲汤搭配:
白扁豆+淮山+瘦肉;
白扁豆+薏米+猪骨。
脾胃虚弱导致的大便溏泻,白带过多,暑湿吐泻等症状,都适合喝。煲汤之后的炒扁豆一般不吃
【眉豆】
除脚qi 水湿
眉豆,是植物菜豆种子,有的地方又叫饭豇豆、饭豆、白豆。
广东民间常煲:眉豆+花生+鸡脚=汤,据说可以祛脚水湿。
中医上认为是体内的湿热、寒湿浊气,往下注到脚上导致的。
因湿重导致的下肢或者脚部浮中的情况,也适合喝。
眉豆煮完软烂,比白扁豆要好吃,所以用它来煮粥也是很好的。
【祛湿豆】
不寒不燥,民间祛湿高手
又叫花豆,荷包豆、肾豆等。外形看起来很像人体的肾脏,加上全身布满红色经络花纹而得名花豆、肾豆,在当地又被人称为“神豆”。
它是消脾湿和肾湿。
因为脾胃虚弱、运化无力产生的腹胀、大便溏泄、食欲不振,都可以煮来喝。祛湿豆可以健脾胃,顺便体内多余的水分。
祛湿豆煮熟后口感绵软粉糯,和栗子有得一比,重要的是它不寒不燥,除了祛湿,还健胃、壮肾。
常见的煲汤组合:
祛湿豆+陈皮+排骨;
祛湿豆+淮山+鸡脚(除腰腿湿浊)。
【红腰豆】
专祛肾的寒湿
红腰豆的形状就像一个肾,它是入肾经的,可解肾之寒湿。
除此之外,红腰豆性味甘温入脾胃,也有健脾的作用。煲汤可以搭配养胃的猴头菇,或者猪筒骨,还可以滋养肾阴。
【豌豆】
▼
豌豆属土、入脾胃,利湿除热,而且性平味甘,也不伤阳气。豆煮烂喝汤,对产后妈妈还有通ru 的作用。
这一点在《随息居饮食谱》中就有记载:
豌豆“煮食,和中生津,止渴下气,消胀”
民间有一个豌豆粥的做法,对于因脾胃失和导致的腹胀,湿重浮中等有作用。
【赤小豆】
擅长清下焦湿热浊气
赤小豆性偏寒,主要是清下焦湿热的。
尤其是舌苔黄腻、下巴长痘(下巴属于下焦、生殖系统的反射区),
比如出现白带黄的情况时,就可以煮这个喝,清下焦生殖系统的湿热浊气很快。
经典的赤小豆鲮鱼汤搭配,因《食物本草》中记载鲮鱼:"主滑利肌肉,通小便。治膀胱结热,黄疸,水鼓。"
所以两者一起煲汤,清下焦泌尿系统的湿热效果更好。
然而如果你是其他类型的湿热,比如肝胆湿热导致的脾湿、或脾阳虚型的湿重,赤小豆就帮不上忙了,可能还会帮倒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