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9483952/dd2c92ed92b7b0e6.jpg)
网上溜达,冷不丁又遇到了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那首《念奴娇·鸟儿问答》: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诗的大意是:鲲鹏无畏,展翅翱翔,背负青天,搏击天下;在九万里的高空上,上下翻飞盘旋羊角、扶摇,极目俯视,但见人间城郭。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如此一来,吓坏了蓬间鸟雀。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逃走。
顺便问一声,小鸟你想飞去哪儿?麻雀惊魂未定,怯怯答道:飞去有仙山琼台的地方。我喝一声:前年秋月朗,难道你不知我们订了三家条约?另外还有好吃的,烧熟的土豆,再加进牛肉。不必放屁,且看一看这天翻地覆。
凡自“文革”过来者,大多对这首词不咋陌生,背诵过呀。该词发表于于1965年5月,主席以象征的艺术手法娴熟地为我们展示了鲲鹏的博大、高远和无畏以及蓬间雀的萎琐、渺小和卑怯。对比明显,令人印象深刻。
有人或许会问:词中的“蓬间雀”如果具体些的话,指嘛鸟?是麻雀吗?对,就是麻雀。
不用问,“雀”是一个象形字,通常指麻雀,一种体型比燕子略小,最不令人待见的圆头小鸟。《说文解字》解释雀说:“依人小鸟也。”这种“依人小鸟”,据段玉裁说,就是麻雀。麻雀背上的黑色斑点和人皮肤上的斑点色泽上近似,因此又称脸上皮肤长的斑点为“雀斑”。得,这下别名家雀,琉球雀的麻雀愈加不受人们的欢迎。
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四”是一个高频率数词,动辄便是“四”,如曾经让国人避之不及的“四害”,麻雀就曾经属于其中之一( 后来被臭虫代替);“四不吃”里,不吃牛、不吃狗、不吃猫。为嘛?此三种牲畜皆有功于人呀,而唯一特别提及又颇反感的鸟就是麻雀。当做小菜尚且被嫌弃,显然与曾经的四害之一的身落有关,与其一身伤心惨目的羽毛颜色也有牵连。而“麻”色或“麻棕”色在中国文化里,主要的出现场合就是出殡送葬时,晚辈穿在身上的孝服颜色——“披麻戴孝”——里的“麻”即“棕麻”,也就是麻雀成名的缘故。
对啦,在动物学上麻雀是雀形目麻雀科麻雀属的鸟类动物,又名树麻雀、霍雀、嘉宾、瓦雀、琉雀、家雀、老家子、老家贼、照夜、麻谷、南麻雀、禾雀、宾雀、厝鸟、家雀儿、飞雀子、贼雀子·······别名贼多,几乎没一个听上去悦耳点的。
在笔者的老家的农人嘴里,就是“贼雀子”,由此足可见麻雀对农民晒在打麦场上的谷物偷袭之甚。再就是,别名多足以说明在鸟类里麻雀的数量之庞大。
麻雀于是登堂入室,进入到人们的生活里,连作为思维工具的语言也被抹上了一层“麻”色:
麻雀变凤凰——忘记你那前二年了。
麻雀飞到旗杆上——鸟不大架子却不小。
麻雀入烟囱——即便有命也没毛。
靶场上的麻雀——胆子不小。
麻雀歇在胡子上——谦虚(牵须)。
麻雀入了瞎猫口——不死也要脱层皮。
麻雀开会——细商量。
堵窝掏麻雀——手到擒拿;一个也跑不了。
才出窝的麻雀——翅膀不硬。
麻雀当家——七嘴八舌。
麻雀肚子——小心肝。
麻雀也想学鹅生蛋——不自量力。
刚出窝的麻雀,翅膀不硬,
···········
总体来讲,麻雀的形象实在不够打眼,但你我想不到的是,历史上的李白,杜甫和白居易以及百十位诗家都为麻雀写诗题词过,足见小小麻雀的非凡魅力。
最后,以清代诗人李调元 的一首《咏麻雀》结束本小文:“一窝两窝三四窝,五窝六窝七八窝。食尽皇王千钟山粟,凤凰何少尔何多?”
诗句诙谐美妙,一笑。
![](https://img.haomeiwen.com/i29483952/b6da5fbae1bf2a04.jpe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