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内,是与外相对而言的,而且是与外互相依赖而并存的。内与外之间的区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既不能把二者混淆在一起,也不能用一刀切的办法把它们截然分割开来。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总是以内中有外、外中有内而存在的。因此,我们要区别内外,就必须有一个基点,这个基点也就是区别内外的界线。对于这方面的讨论,在拳术中并无十分必要,所以我们只能就形意内家拳之内的含义加以说明,以供参考。
形意内家之内,概括起来说包括意、精、气、神、劲五个方面的含义。精为全体之营,气为生命之本,神为仪表之威,劲为全体之用,而意为诸方面之首领。所以在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化神还虚、发动真劲等功法中,都脱不开意念活动。
意,指的是人身之内的真意;精,指的是人身之内的元精;气,指的是人身之内的元气;神,指的是人身之内的元神;劲,指的是人体之内的真劲。意有内意、外意之别;精有先天精、后天精之分;气有内气、外气之异;神有元神、心神之分,劲有内劲、外力之别。
内是养生之术,健身之方;形为运动之道、攻防之法。拳为体之现,术为妙之用,外为形,内为领。内动是外动之源泉,外动是内动之体现,如果没有内动,也就不会产生外动。内意不到,气就难到;气若不到,劲力也就无由而生至。反过来讲,如果外形肢体的运动动向不正确的话,就会使内意、内气、内劲等受到压抑、影响内在因素的发挥。因此,要使意拳之内得以正确地表达和发挥,就必须在求内的同时兼顾求外,这是形意内家拳之本来面目。
先师所传:“精拳者必精于道,精道者必精于医”。为什么练习形意拳还要研究道家的功法和祖国的传统医学呢?这是因为形意拳中的内家功夫,是采用了道家内丹术的功法,所以学习形意拳时,在无极势、虚无含一气势、太极势、两仪势、三体势及其他桩法中,要把道家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化神还虚的三层功夫贯穿和运用进去。然而要得到道家内丹术的功夫,就必须进而研究和学习祖国传统的医学,因为道家的内丹功夫,是与医学中的气血、经络学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学者如果不知道人体中有关经络血脉、经筋骨骼、肌肉皮肤、营气卫气,以及精、气、神的物质基础和互相转化的过程,就很难把道家内丹术的功法真正掌握运用好,因此说精拳者必先精于道,精道者又必先精于医。
三才讲的是天、地、人。我们常说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道家在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功法中,就是以人身中的精、气、神三者为锻炼对象的。因为精、气、神是人生死存亡、强弱虚实、壮衰勇怯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才被誉为三宝(或称为三元)。
培精是为了化气(即元气、真气、正气)。精气充足了,才能为壮神奠定物质基础,也才能使人的精神饱满、神态威武、仪表光泽、身体健康。我们常形容一个人神采奕奕,也就说明他精气饱满,所以祖国医学认为:精足、气充、神旺,则生命常在而康健;若是精亏、气短、神减,则生命也就随之而衰弱;如果是精绝、气断、神亡,则生命也就必然随之而终止。
我国的古人,为了延长人的寿命,在研究决定人的生死存亡的诸多因素中,认为只要抓住精、气、神这个主要矛盾,就能够使人的寿命增长,而且足能使身强体健。在道家的功法中,不但把精、气、神三者作为锻炼的主要对象,而且在几千年的生活中逐步摸索、研究、实践,总结出一整套完善的练功方法。而道家的一些功法,又被研究形意拳的老前辈吸取运用到了拳术之中,这就是今天形意拳中的内功。前面已经说过,形意拳之内主要讲的是精、气、神、意、劲,故无意则人无所向,空空洞洞,无所作为所谓精,就是精华,是人体水谷物中最纯粹、最有营养价值的精微物质。在形意拳的术语中,又把这种精微物质称为“醍醐”。所谓“醍醐贯顶”,就是要把最精微的高级营养品,贯注于脑海,脑海有余则能使目明脑聪。
精,在人体之中包括两种精:一种是元精,来源于父母双方的媾合之精,谓之先天精和元精;另一种是后天之精,它来源于饮食物中的高级营养品,就是以上所讲的“醍醐”。
后天之精,是由饮食物入胃以后,经过胃、肠的消化(分解)和吸收生成的。在道家丹经《大成捷要》中云:下丹田华池,乃为藏精之所,其上下各有一窍,上通内肾,下通外肾。所以说下丹田乃是“炼精化气”之处。
生殖系统的精,是由先天之元精与后天水谷之精,互相结合后生成的。不论先天之精还是后天之精,不论是元精还是生殖系统的精,都是人身中的高级营养物质,而先天之精又是依赖于后天之精不断给予给养和补充的。先天之精属肾,后天之精为脾(脾主运化),这就是后天养先天的道理。
所谓神,是指心神、神态、神气、精神和无神。
神是听不见、摸不着的,然而人身之神,并不是凭空想象的产物,也不是凭人的意念能够产生的,必须有产生它的物质基础。
神的来源与产生有两个方面:一是神的来源与人的生命一样,是来源于父母双方精气的媾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元神;二是人出生以后,依赖于水谷精气的滋养来生成。在《黄帝内经·灵枢》平人绝谷篇中讲:“……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由此可见,神的来源与产生,必须首先是精足气盛,如果精衰气亏,神也就随之而散减。
神虽然听不见、摸不着,但却能够看出来。拳经中说:“有神在目”,就是说人身之神,主要是通过两只眼睛来表现的。另外,从人的皮肤、面色、光泽和劲力、体态等方面,也同样能够看出一个人的神是否旺盛。凡精气旺盛的人,神气也就表现得饱满十足,眼神有光,皮肤润泽,劲力充沛;凡是精气衰退的人,也就目无神光,皮肤枯燥,面无光泽。所以说精气是决定一个人神气盛衰的物质基础。例如一个久病不愈,饮食巨减或接近死亡的人,他的目光必然是迟疑呆滞,神散难聚(主指瞳孔),目无光采,神气耗竭,皮枯肤朽,干燥无润,这些都说明了是由于精气的巨衰而使得神气减弱。
《黄帝内经·素问》中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形与神俱”,都是人生命存亡的重要征象。因此说神与人的形体,是一刻也不能分离的,人的生命存在一日,神必存在一日,若人的精绝、气断、神灭,人的生命也就必然随之而消亡。;无精则身无醍醐,脑死无智,身枯体涸;无气则五脏不动,六腑停运,血液凝固,肢体僵死;无神则目不能视,瞳不能聚,生命也休;无劲则气竭血尽,毛干皮枯,性命也衰。所以精、气、神是绝不可无,也绝不可少的生命物质基础。
人的五脏有心、肝、脾、肺、肾,六腑有大肠、小肠、膀胱、胃、胆、三焦。五脏、六腑互为表里,互为阴阳。
人体五脏之所以能够运动,是依赖于先天真气之动力而促使其运动的。先天真气为肾、后天真气为脾。先天之真气,是秉承父母双方之精气而得,后天之真气是依赖饮食水谷物中的精气与呼吸之氧气通过混合与化合而产生的。但是,人在后天的生活劳动中,不可避免地要消耗一部分先天真气,消耗的愈多体质就愈弱,当先天真气消尽时,人的生命也就停止了。所以,人在后天的生活中,先天之真气,需要用后天之真气来给予不断补充,才能使人恢复健康和精力。然而后天之真气的产生又与人体五脏、六腑、水谷、营养、呼吸、环境、情绪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后天真气给予先天真气的补充给养,即成为“后天养先天”的道理。
人的五脏六腑,好比是一台汽车的发动机;人体中的先天真气,好比是起动发动机运转的电源;人的水谷饮食物,好比是汽油和润滑油;人体中的后天真气,好比是发动机在运转中所产生出来的电。电瓶中的电源,可以使发动机运转起来,燃料和润滑油又可以使发动机加速、加力,运转中所产生出来的电,又可以补充到已经消耗了的电瓶中去,使电瓶的电源经常保持充足。
人体也是如此,五脏之动源于先天之真气,后天之真气又来源于饮食营养、氧气和五脏六腑之运动,而先天之真气(也称元气)又是靠后天之真气给以不断补充的。但是怎样才能使后天的真气多产多生,怎样更充分地利用呼吸中的氧气,这就需要很好地学习拳理、道理、医理和掌握道家的内丹功法。因此,要真正了解形意拳之本来面目,就必须首先懂得拳理。懂得了拳理中的规矩和要求,才能有重点地学习道家的某些功法。然而要真正懂得道理,还必须进而学习祖国传统医学中的医理、针灸、按摩、接骨等有关方面的知识,从而掌握人体中的经络、血脉、经筋、穴位、骨骼等,才能真正还形意内家拳之本来面目。
人体中的经络血脉,是气血、精液流行过往和互相通达于肌肉、皮肤的渠道。人体各部,无论上下、左右、内外、前后之所以能够处处丰满光泽,都是由于精津、血液、真气在各条经络血脉中运行和滋养的结果。
祖国医学认为:“经脉者,通阴阳、行气血,以荣于身者也,如环无端,转相灌溉”。因此,不论是十二经络、奇经八脉,还是十五别络,以及难以计数的孙络等等,都是气血、津液循行流通的管道。经为“干线”,络为“支流”,就好象蜘蛛网似地在人体中纵横联络、通达表里、布于周身、互相畅通,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并组成了各有所属、各负其责、分经别络的完整体系。血液、津液又是依赖气的催动作用,通过这些复杂的渠道运送到人体的各个部位去的。在大自然中,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太阳的照晒和水的灌溉。太阳为阳,水为阴,阴阳相当,水火既济,才能促使万物生长。大自然中的日晒,在地球的每个角落都可享受到,海水为沉重之物,只有经过太阳的照晒,使海水受热而蒸发上升于天,为云,云遇冷而凝结,则变雨、或变雪,再下降于大地,使大地万物得以滋润、生长。此为小周天。
在人体中,心为火,象征着太阳;肾为水,象征着海水,所以若想达到“还精补脑”而得以健康长寿,用人力是无法使精水上升于乾顶的,只有通过心肾相交(即水火既济),使精受热而化为气,并按照清气上升浊气下降的自然规律,用一定的功法,将此气引入脑髓之海,达到“还精补脑”的效益。然后由上丹日再降落到土釜黄庭(中丹田),也为循小周天一周。
真气上升时是循督脉行走,甘露下降时是循任脉行走,所以又称为:升督降任。督脉为阳,统人一身之阳脉;任脉为阴,统人一身之阴脉。所以只要练就小周天功法,即可除祛一身之疾病,达到健康长寿之目的。
1.什么是内气
气的含义十分广泛,也是非常复杂的,就人身之中的气来讲,有呼吸于口鼻之间的天空大气,有运行在血脉之中的营气,有运行在血脉之外、皮肤之内、分肉之间的卫气,有运行在脾脏之中的充气,有运行在胃腑之中的胃气,有行于上焦之间的宗气,有达于中焦之间的中气,也有行于下焦之间的元阳、元阴气等等,总起来讲,可分为先天之气、后天之气、内气和外气。
内气,又叫真气、元气、正气、纯阳之气。内功法中所讲的内气,并非指的口鼻呼吸之气。但在求得内气中,无论是采用腹式、胸式、胎式、顺式、逆式或文或武等呼吸方法,终不能脱离“呼吸”二字。
在《黄帝内经·素问》的《上古天真论》篇中道:“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从安来。”显然所指的并非呼吸之气。
2.内气的产生
真气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气,但是由于人在后天的生活、劳动中,必然要消耗一部分真气,因此就需要及时地给予足够的补充。但是,能不能给予及时的、足够的补充,这就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办得到的了,有条件者(包括饮食、起居、环境、情绪、呼吸、功法等),就能够补充得及时而充足。但条件差的,就补充得不及时、不充分,这样就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强弱虚实、壮衰勇怯的差别。元气亏者则少神多病、虚弱衰怯,元气充盈者则神采奕奕、强实壮勇。所以说真气的盈亏,是人生命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
人身中真气的产生和来源,基本上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娘胎里带来的,是秉承了父母双方的真气,这种气在祖国医学中叫做先天之气。先天为肾,故又称之为肾气。二是当人出生之后,离开了娘胎,走上了独立生活以后,主要地是依赖由饮食物中所含的精微物质(也就是高级营养品——醍醐)与口鼻吸入脏腑中的天空之大气(主要是吸取氧气部分),经过二者的合并与化合之后,所产生出来的真气,这种真气属于后天之气。后天之气属于脾,脾主运化,它是一个运输部门,当由胃肠把吸收来的营养物质中的精华之气,统归到脾脏之后,脾脏又会把它运送到全身所需要营养的部位,并补充先天真气的消耗,所以在人出生以后,维持生命的唯一途径,就是用后天之气,充养先天之气。
气的作用,是十分广泛的,而且气的功用之大,乃是难以估量和计算的。从自然界来讲,万物之生发、展放、运动、成长、变化,直至消亡的全部过程,可以说都是由气的作用所决定的(当然也不能排除液体和固体本身的作用),所以祖国医学认为:“夫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
真气是人的生命之本,真气存则生命在,真气充则生命旺,真气亏则生命衰,真气绝则生命亡。因此说真气对人和一切动物、植物的生死存亡、壮衰勇怯、强弱虚实和生发、展放、收缩、消亡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内气与外气,若就其广泛的意义来讲,同样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如果没有区别内外的基点和界线,而笼统地讲内气、外气,是很难区别清楚的。
内外之气,在形意拳中概略地说,有两个方面的含意:一是指五脏六腑在维持自身活动中所流行的气,这种气我们把它叫做“内气”,而由口鼻呼吸之天空的大气,我们把它叫做“外气”;二是指在身体内运行的营气和卫气,由于营气是流行在血脉之中的气,因此我们称它为“内气”,而卫气是流行于血脉之外、皮肤之内、分肉之间的气,所以我们称它为“外气”。
营气,就是在内功法中所指“以意领气”的气,在祖国医学中讲:“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所以营气就是循环在奇经八脉、流注在十二经络中的气。
所谓“营”,就是富有营养的意思,营气在血脉中流注,一方面有供给全身各部对气质营养需要的滋养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气为血之帅”之故,所以营气在脉中有改变血液流向、流速和促进血液吐故纳新、加速新陈代谢循环的作用。卫气,在《黄帝内经、素问痹论》中讲道:“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说明了卫气在人体中的作用,主要是捍卫表皮、抵御外侵、温暖肌肉、润泽皮肤、滋养腠理、司汗毛孔开合的,它是一种雄厚强悍的气。卫气充盈的人,不但不易受到风寒邪气的侵蚀,而且可使肌肉成强发达,增加人的气力。由于卫气是循行于血脉之外的气,所以我们把它称为外气。
先师董秀生先生在拳经遗著中讲道:“气始生于一,终分为二,即魂魄也、阴阳也。”“魂气灵明,魄气浑厚。”又云:“神人(即出家人)不以体魄用事,故养魂而弃魄,愚夫只知有身,故养魄而弃魂。圣贤重魂轻魄,故以魂制魄;勇士重魄轻魂,故以魄制魂,此养气之大别也。”所谓魂气,就是流行于脉中之营气,培营气主要是为了求其柔化灵明的,也是拳中真劲的发源之本;所谓魄气,就是流行于血脉之外的卫气,培卫气主要是为了求其力刚浑厚的,也是拳术中本力的发源之本。所以说,在形意拳中所讲的内外之气,就是指的营气与卫气。
始生于一,终分为二,即魂魄也,阴阳也”,“魂气灵明,魄气浑厚”,魂气属阴,魄气属阳,营气属魂为阴,卫气属魄为阳,劲生于魂气(营气)为阴为内,力生于魄气为阳为外。内劲的特点具有圆、活、灵、巧、弹、韧、刚、柔之特性,外力则具有浑、厚、刚、猛、僵、直、呆、滞之特性,二者虽是一对孪生兄弟,然其特性又各有差异。
作者曾在北京见到一位八旬上下的老者,其面如童颜,皮无绉纹,皮肤细嫩,手指尖尖,从外表上看来好象手无缚鸡之力,然而在搭手之间,老者的体态面容虽然与常无异,但其内劲之大却令人难以抵御,才知老者并非等闲之辈。由此可见,出于呼吸之间、一气之中的真劲,不但是转动圆活灵巧、往来变化迅速敏捷,而且是不易被人所发现的,乃“真人不露像”,实为内家之纯青功夫。而单纯注重求力者,则肌肉发达,外露雄悍刚强之态,用力时不但肌峰群起,而且面部的表情也容易显露。(2)内劲具有圆活灵巧、弹抖柔韧的特性,而外力则具有僵直呆滞、浑厚雄悍的特点。
单纯求力者,尽管肌肉非常发达,有一身浑厚慓悍的力气,但这种力多直出直入,在全身各部的转换运用中,缺乏灵活性,因此对于三节的互换运用,也就迟钝不活,所以多为拙笨之力;而内劲则由于既有柔而刚的特点,又有韧而弹的特性,而且它在人体中的变化,是随着形势的变化、意识的导引、内气的转换而不断转移的,所以内劲在运用中,是圆活灵巧、变化多端的,并有不易捉摸之妙。内劲中的弹抖柔韧特性,好比是钢丝弹簧或皮筋一样,当拉长它的时候,其柔韧性较强,在发放它的时候,弹抖性又比较大;外力则好比是一截尚未经过精炼的生铁棍棒一般,虽然它有浑厚强硬的优点,但却又有僵脆易折之缺陷。
(3)内劲有外示安然,暗含刚强,内提精神,暗藏杀机之妙;外力则有外视凶猛,腹中空虚,粗筋暴肌,神色易露之像。
练内家拳的人,凡练至精、气、神、劲、意五者充实并合而为一,得心应手,意、气、功、法自然相合并用之时,便能在阴阳互易之间,动静所感之际,将千斤拙力化为乌有,这就是形意拳中所讲的“领进落空”、“以巧破千斤”之妙用。“内提精神”,就是说体内的精气神劲,在意念的导引之下,不但是充实盈盛,而且可以随意运用,就好象箭在弦上、弓张满月、伺机待发一般,可以随意而至、随意而变、随意而发。“暗藏杀机”,就是说神不外泄,意不外露,使对方难以捉摸我方之意图,就象拳经中所说的那样:“见之如妇,岂知如虎”,“静似书生,动如猛虎”。俗话所说的“表面笑嘻嘻,暗中藏杀机”,也是这个意思。“粗筋暴肌”,就是说从体表是容易看到的经筋粗暴、肌肉峰起、力大雄厚,然而又显僵直之像。“腹中空虚”,是说单纯注重求力者,平时不重视丹田气的锻炼,真阴不退,纯阳不增,清浊之气混合难分,故不能吐尽,新不能纳满,因而气也就始终不能清净归根。
(4)内劲有用之不完,取之不竭之长处;外力则有一发则尽,易于中断之缺点。前面已经说过,内劲是产生于经络血脉中所流行的氛血,然而气血在人体之中的流行,始终是如同游云行走一般,总是连续不断、周流不息的,因此内劲的运用,也同样是连绵不断、步步深入、愈发愈大,即使是在发放爆发劲力时,丹田之气也仍然是“抱七撑三”,尚存后备之劲气,不致于在爆发后气散劲竭;而外力在运用时,则是一发则尽,无后续之力,所以容易中断。这是由于劲有弹性,力无弹性(相对而言)之故。
(5)内劲主生于血脉间的营气之中,外力主生于筋腱间的卫气之中。而肌肉、骨骼,乃是劲、力发放时的共同依托。人体中的骨骼和关节的粗细及强壮程度;直接关系到劲力发挥时支撑力量的大小,所以骨骼粗壮的人,支撑的力量也就大,劲力的发挥也就充分。反过来讲,骨骼和关节细小的人,支撑的力量也就小,所发挥的劲力也就弱。在《黄帝内经·灵枢》的经脉篇中讲:“骨为干”,就是说“干”有支撑的作用,所以我们多把它称为骨架,就象古时建造房屋时所用的木质大梁、椽子、顶柱一起“支”和“架”的作用。
关于肌肉的作用,在《黄帝内经。灵枢》的经脉篇中认为是:“肉为墙”,是保护人体经筋、血脉、经络、骨骼的墙。因为人体的肌肉本身,就具有一定弹性和伸缩的特殊性能,所以它在攻防技击中,主要是起着减震、缓冲和滑动的作用。当然,肌肉、骨骼在气体和液体的作用下,是具有生命力的,而房屋的墙,则是没有生命力的。古代医学中之所以把肉比做墙,是从它起着保卫和防护作用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比喻的。
所谓精,就是精华,是人体水谷物中最纯粹、最有营养价值的精微物质。在形意拳的术语中,又把这种精微物质称为“醍醐”。所谓“醍醐贯顶”,就是要把最精微的高级营养品,贯注于脑海,脑海有余则能使目明脑聪。
精,在人体之中包括两种精:一种是元精,来源于父母双方的媾合之精,谓之先天精和元精;另一种是后天之精,它来源于饮食物中的高级营养品,就是以上所讲的“醍醐”。
后天之精,是由饮食物入胃以后,经过胃、肠的消化(分解)和吸收生成的。在道家丹经《大成捷要》中云:下丹田华池,乃为藏精之所,其上下各有一窍,上通内肾,下通外肾。所以说下丹田乃是“炼精化气”之处。
生殖系统的精,是由先天之元精与后天水谷之精,互相结合后生成的。不论先天之精还是后天之精,不论是元精还是生殖系统的精,都是人身中的高级营养物质,而先天之精又是依赖于后天之精不断给予给养和补充的。先天之精属肾,后天之精为脾(脾主运化),这就是后天养先天的道理。所谓神,是指心神、神态、神气、精神和无神。
神是听不见、摸不着的,然而人身之神,并不是凭空想象的产物,也不是凭人的意念能够产生的,必须有产生它的物质基础。
神的来源与产生有两个方面:一是神的来源与人的生命一样,是来源于父母双方精气的媾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元神;二是人出生以后,依赖于水谷精气的滋养来生成。在《黄帝内经·灵枢》平人绝谷篇中讲:“……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由此可见,神的来源与产生,必须首先是精足气盛,如果精衰气亏,神也就随之而散减。
神虽然听不见、摸不着,但却能够看出来。拳经中说:“有神在目”,就是说人身之神,主要是通过两只眼睛来表现的。另外,从人的皮肤、面色、光泽和劲力、体态等方面,也同样能够看出一个人的神是否旺盛。凡精气旺盛的人,神气也就表现得饱满十足,眼神有光,皮肤润泽,劲力充沛;凡是精气衰退的人,也就目无神光,皮肤枯燥,面无光泽。所以说精气是决定一个人神气盛衰的物质基础。例如一个久病不愈,饮食巨减或接近死亡的人,他的目光必然是迟疑呆滞,神散难聚(主指瞳孔),目无光采,神气耗竭,皮枯肤朽,干燥无润,这些都说明了是由于精气的巨衰而使得神气减弱。
《黄帝内经·素问》中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形与神俱”,都是人生命存亡的重要征象。因此说神与人的形体,是一刻也不能分离的,人的生命存在一日,神必存在一日,若人的精绝、气断、神灭,人的生命也就必然随之而消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