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共有一个“客观”世界,但每个人都住在自己的“主观世界”。
世界的构成或许是可以被描述的,但每个人能“感觉”的东西却可以差别很大。同一个事件,有人可以从里面感受到“好”,而有的人感受到“坏”。当然现实情况绝非二元对立,有时候这一刻感受到的下一刻或许已经改变。
“如何看待”是关于“自己”的一个task,或者说作为主体的自己究竟“希望”怎样理解周围的事物。
如同我之前所认为的“悲剧遭遇”,当我认为那些都是原生家庭所带来的伤害的时候,它们即成为了伤害,但如果我放平一点自己的心态,把它们看作是一种概率学上总有人会遇到的“困难”,或许就可以找到一种“淡定”一点的和“过去”相处的模式。它们既然都成为了“过去”,就算是伤害,也是历史的伤害,于此时此刻,我如果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平和”地处理当下的心情和事情,也许即使是负面的“过去”也没有特别可怕的后遗症了。
“过于在意他人的目光”,恐怕是一个难以克服的心理障碍。或多或少我们都会在意,但往往有时候把握不好这个度。别人即使是无心的一句话,也可以让我们内耗很久。
说到此,想起曾经一位朋友,跟我略有吹牛地说起来当时他要去参加的学术会议,说这么多年,学术会议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思,倒不如present完自己的poster之后就再也不去会场,反之,去海边去博物馆去所能去的周边好玩的地儿。我当时觉得非常有道理,因为有的时候如果我们主观认为一件事意义不大,那么就去做主观认为的意义大一点的事就好。然而,会议之后我再次问起“开会体验”,这位朋友告诉我,他一直都在会场,因为也想通过开会多一些networking的机会,毕竟需要找工作也好升职也罢,总是要“更好”的嘛。当时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惊讶但又不想表现的过于明显。原来人可以随时演一演的感觉。其实如果觉得networking很重要,那完全可以坦诚地讲起自己的计划,而不是侃侃而谈说一天都不会在会场呆,但事实却可以180度相反。所以,还有什么“可信度”可言呢?想起电视剧的台词,“任何人都不要相信”。
虽然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也让我有点“惊讶”,首先我是会倾向于“相信”朋友说的话的人,有出入是很正常的,夸张我可以接受,但类似的180度不一样的情况不得不让即使是神经大条的我也生出一丝疑虑,“这么不自洽的言论”,是否意味着对于这位朋友,左耳进右耳出即可?
不坦诚,可能是我目前的定义。但坦诚与否,真实与否,是他的事情,与我无关。我告诉自己,我的人生要做什么样的人,我自己掌握;他人呈现出了什么样子,不予judge,只是心中有自己的判断。
虽然,我还是希望周围的朋友们都真诚有爱并且自洽满足地过好一生。
另外,即使是弗洛伊德,也会因为“观点对立”,和曾经的follower阿德勒“关系破裂”。可见,形形色色的观点,人们大概还是希望找到“同道者”。
又想起另一位在whatsapp时常发几句消息的朋友,总有一些暖心时刻,也有一些疑惑发言。所以不能完全的“相信”,因为她看待世界的角度是比较“贪”的,总是觉得自己的能力很强,所以就想满足很多欲望也好拿到很多资源也罢。从这一点来讲,有一点“过于自信”,不是很想靠近过于贪心的人,因为有时候我尝试理解这些desires,但仍然觉得我们会被其束缚住,越是看不到自己拥有的事物,就越会“埋怨生活”。说到底,我希望她多多看到自己已经拥有的资源、物质财富、才华、天资、努力、体贴等等数不清的事物,然后多一些笑容。毕竟,我不想参与埋怨世界这个聊天局里。我不认为这可以让人“健康”。
一则小事:今天买了好几盒冰岛酸奶,很开心,可以实践自己的减肥计划,希望达到自己的目标体重,虽然有点执念吧,但真的很想有那种稍微瘦一点的胳膊和肩背。我想自己的坚持,其实也算是一种“自发的肯定自己的方式”。虽然有点执迷,凡事执迷并不好,但我还是修炼不够吧,目前对这件事对外貌有一个目标想追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