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来到上海的这一年,由于吃喝玩乐品样繁多,由于青春浇筑二十出头,我渐渐的开始已城里人的方式感受着这座城市的繁华。渐渐的习惯了去吃喝聚餐,也试过同一些年轻人一样去过酒吧。习惯了出行打车,习惯了一次花去3、500也不会心疼。事实上,再此背后,我确是个生长于大山里的娃,是地地道道农村普通家庭出生。
前几日放假回家前,我同朋友一起去了游乐场,住了酒店,吃了火锅,算下来也花了大几百了吧。在和朋友租房居住的同时,即便是商用水电,我们也会将空调日益作响。在傍晚,我们习惯了去逛逛超市,花些非必需花的钱…这渐渐的成了生活的常态。
在回老家的时候,刚巧母亲在县城办事,我们于县城相遇。在父母的认知里,下馆子是个不必要且有些奢侈的行为,他们说吃些好的,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砍块肉,烧个鱼,做桌好菜好饭。于是我与母亲时隔半年后再相遇的第一顿晚饭是一份蛋炒饭加一份陕西凉皮。这与之前十天半个月就想出去霍霍聚餐的“我们”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
回到家,父亲说天热,便和母亲天天睡在一楼地上,垫上几片纸壳板加上一床凉席便成了一张可以让自己稍微凉快些的床。我说,不行按个空调吧,父亲说这热天马上都要过去了。他们总不知享受,熬过一个夏天又一个夏天,以前山里不会太热,现在气温是越来越高,没有空调夏天不知该如何度过。
在我的印象中,父母没有出去玩过。旅游在他们的世界中可以说是无的存在,上一次出去“旅游”还是17年送我上大学,逛了个沈阳故宫,住了几天十分简易破旧的小旅馆。
在这个时代小汽车已经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一个工具了,有小汽车并不是一个稀有的事情。我父亲的驾照是我读高中时候学的,距今也有了 6、7年了吧。近年来犹犹豫豫,看别人买了车自己也想买,可是终究没有下定决心。转而想,自己平时干活,摩托车足矣。父亲的手机是我用剩下的,也有6、7年了,电池已经不耐用了,我说换一个吧,同样也是舍不得。
有时候我会想,会埋怨父母的节省,埋怨他们不懂享受,我觉得买个空调,换个手机,偶尔出去玩玩吃吃,甚至是买辆心心念念的车,并不会有什么大不了的。可是父母却不这么觉得,日夜生活所迫,让他们觉得这种消遣是闲人的快活。他们所想的是以后孩子的娶妻生子,想的是彩礼房子,他们得尽可能多存些钱来备着这些事情。这是我父母的生活,普普通通,平平凡凡,家长里短。这也是60、70大多数父母那一辈人的生活,无福消受…
我因见过了大城市的灯火通明、灯红酒绿和互联网上高品质的生活,而忘却了自己的普通。事实上,在熙熙攘攘的火车站,在清早凌晨的集市场,多的是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普普通通的人们…谨以此文,献给他们,愿身体健旺,生活安康。
网友评论